搜索
首页 《秋莺》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意思:别再留恋好回家去,露华很冷蓼花愁。

出自作者[唐]李煜的《秋莺》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形象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首句“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描绘了一只孤独的黄莺,在秋天的森林中独自飞翔。诗人用“残莺”这一形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而“横过幽林尚独游”则表达了这只黄莺在秋天的森林中独自游荡,似乎在寻找什么,也似乎在享受孤独。 “老舌百般倾耳听,”这句诗描绘了黄莺的歌唱,用“老舌”形容它的声音,形象生动。“倾耳听”则表达了诗人对黄莺歌声的专注和欣赏。 “深黄一点入烟流”形象地描绘了黄莺的颜色和它在树林中的位置。深黄和烟雾的搭配,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入烟流”则表达了黄莺在烟雾中飞翔,仿佛融入了自然。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这两句诗用典故来形容黄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栖迟背世”表达了黄莺似乎在远离世俗,独自面对自然。“浏亮如笙”则形容黄莺的声音清脆而明亮,如同笙乐一般。 最后两句“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是对诗意的深化和总结。黄莺在秋天的森林中游荡,似乎在寻找什么,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象征着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美丽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不要留连忘返。而“露华凄冷蓼花愁”则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与前面的形象形成呼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它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而美丽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不要留连忘返。这首诗也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像那只黄莺一样,面对自然和生命,保持敬畏和赞美的心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作者介绍 李煜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关键词解释

  • 露华

    读音:lù huá

    繁体字:露華

    意思:(露华,露华)

     1.露水。
      ▶《赵飞燕外传》:“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
      ▶唐·李白《清平调词》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凄冷

    读音:qī lěng

    繁体字:凄冷

    英语:dreary; desolate; miserable

    意思:(参见凄冷)
    凄凉冷落;凄清寒冷。
      ▶宋·陆游《舟中对月》诗:“月窥船窗挂凄冷,

  • 留连

    读音:liú lián

    繁体字:留連

    英语:linger

    意思:(留连,留连)
    亦作“留联”。
     
     1.犹滞留,滞积。
      ▶《素问•生气通天论》:“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