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伯夷诗》 四海如在鼎,谁能救将烹。

四海如在鼎,谁能救将烹。

意思:四海如同在鼎,谁能救将烹饪。

出自作者[宋]强至的《伯夷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历史事件的深度解读,它描绘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商朝末年的纣王暴政与周武王的仁义之师。诗中表达了对纣王的残暴和不道、对周武王的仁义之举的赞美,同时也对伯夷的坚守道义表示了敬意。 首先,诗中描述了纣王的残暴行为,他毒害人心,不顾生灵涂炭,犹如锅中之鱼,无人能救。这反映了诗人对纣王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然而,随着周武王的仁义之师的出现,诗中又表达了对周武王的赞美,他带领军队,举起了仁义之兵,拯救了天下苍生。 伯夷的行为也在这首诗中被描绘出来。他因为对纣王的残暴行为表示不满,于是直言进谏,宁死不屈。他的行为体现了坚守道义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道义的尊重和推崇。尽管诗中没有直接描述伯夷最终的结局,但他的坚守道义的行为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诗中还对纣王徒有王者之名而无王者之实的现实进行了批判。尽管纣王拥有王者的名号,但他的行为却与一个普通人无异,甚至更加残暴。这反映了诗人对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的批判。 最后,诗人通过伯夷的行为表达了对奸邪萌发的警惕和预防。尽管纣王已经倒台,但诗人提醒人们要警惕类似纣王的奸邪之徒的出现,要坚守道义,防止道德沦丧。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深度解读历史事件、表达对道义坚守的敬意的诗篇。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提醒人们要坚守道义,防止道德沦丧,同时也表达了对仁义之师的赞美和对权力的批判。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纣为不道,毒心无生灵。
四海如在鼎,谁能救将烹。
周武从天人,戎衣举仁兵。
伯夷独何为,乃谏不听行。
纣徒久厌主,一朝倒戈迎。
天下既宗周,大册书武成。
夷义愈为耻,宁死弗苟生。
周粟恶不食,双目且饿瞑。
纣无王者实,徒有王者名。
虽曰臣伐君,纣德匹夫轻。
吁夷岂不知,意在销奸萌。
作者介绍
强至,字几圣,钱塘(今杭州)人。庆历六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熙宁九年卒,年五十五。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

关键词解释

  • 四海

    读音:sì hǎi

    繁体字:四海

    短语:街头巷尾 所在 随处 天南地北 四野 四面八方 四方 各处 到处 无处 处处 八方 四处 无所不在 万方

    英语:the four seas

  • 如在

    读音:rú zài

    繁体字:如在

    意思:《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谓祭祀神灵、祖先时,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后称祭祀诚敬为“如在”。
      ▶《后汉书•顺帝纪》:“深恐在所慢违‘如在’之义,今遣侍中王辅等,持节分诣岱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