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时世装,儆戎也》 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

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

意思:元和也有时代服装,通过的流行遍布四方,不为怡容为戚形态,看就知道不是兆吉祥。

出自作者[清]乾隆的《时世装,儆戎也》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城中与乡间的发式习俗为题材,通过对比的手法,对当时社会风气进行了批评。诗中描绘了城中妇女追求高髻,乡间妇女则保持一尺长的发式。元和年间,流行时髦的装扮,这些装扮在乡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这些流行的装扮并非出于对美的追求,而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这种做法往往预示着不祥之兆。 诗中引用了少傅作诗以儆戎变的故事,强调了作善降祥、作不善致殃的道理。作者认为,君臣应该勤政持纪纲,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对于一时习俗的流行,作者认为不必过于紧张,因为久而久之,人们自然会厌倦并寻求改变。 这首诗以妇女的发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比城中与乡间的发式,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并强调了勤政持纪纲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城中好高髻,乡间一尺长。
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
所以少傅作诗儆戎变,虽然当时戎变久矣讵因髻椎面赭之改常。
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应在君臣勤政持纪纲。
区区妇人一时习俗所好尚,安能贻祸于家邦?
尚忆辛未南巡吴郡县,妇女装饰原似寻常之所见。
及至丁丑复省方,吴女人人眉际乌绫作瓜瓣。
马上一过觉可憎,然而礼不下庶人,亦弗诃禁令改换。
久将自厌必更易,似
作者介绍 乾隆简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乾隆帝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关键词解释

  • 时世装

    引用解释

    1.当代通行的服饰打扮。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皁衣髽妇》:“然服饰太古,似非时世装。”

    2.同“ 时世妆 ”。 郁达夫 《读唐诗偶成》诗:“生年十八九,亦作时世装。”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个别地区,还束蒿为织女,首饰衣襦,仿时世装,名‘七姐’,就庭设供。”

    读音:shí shì

  • 兆祥

    读音:zhào xiáng

    繁体字:兆祥

    意思:
     1.预示吉利。
      ▶《史记•孝武本纪》:“神灵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坛以明应。”
     
     2.谓卜占所得之预兆。
      ▶《史记•田

  • 时世

    读音:shí shì

    繁体字:時世

    英语:times

    意思:(时世,时世)
    时代。
      ▶《荀子•尧问》:“时世不同,誉何由生。”
      ▶唐·李翱《寄从弟正辞书》:“用其九学圣人之

  • 元和

    读音:yuán hé

    繁体字:元和

    英语:Yuanhe

    详细释义:1.太和。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体元和之气,根贞一之德。』
    2.汉章帝的年号(公元84~86)。
    3

  • 之流

    读音:zhī liú

    繁体字:之流

    造句:

  • 四方

    读音:sì fāng

    繁体字:四方

    短语:方块 方框

    英语:four-way

    意思: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

  • 不为

    读音:bù wéi

    繁体字:不為

    意思:(不为,不为)
    I

     1.不做;不干。
       ▶《诗•卫风•淇奥》:“善戏嚯矣,不为虐兮。”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 知非

    读音:zhī fēi

    繁体字:知非

    意思:
     1.五十岁的代称。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谓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过失。后因以“知非”称五十岁。
      ▶唐·白居易《自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