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爆竹》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

意思:节物随当时的习俗,端忧见旅情。

出自作者[宋]刘敞的《爆竹》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所感的诗。诗人通过对节令、风俗、土风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旅途中的忧愁和感慨。 首句“节物随时俗”,意味着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会随之改变。这里的“节物”指的是四季的景物,而“时俗”则是指人们在不同季节所遵循的风俗习惯。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变化无常的现象的感慨。 第二句“端忧见旅情”,诗人在旅途中,看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事物,这些事物让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离别之情。这里的“端忧”表示深深的忧虑,而“旅情”则是指离别的情感。 第三句“土风犹记楚”,诗人在旅途中,仍然能够回忆起楚国的风土人情。这里的“土风”指的是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而“楚”则是古代的一个国家。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辞赋谩讥伦”,诗人认为那些辞赋作品中对道德伦理的讽刺和嘲笑,都是徒劳无功的。这里的“辞赋”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而“谩讥伦”则是指对道德伦理的讽刺和嘲笑。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作品的不满。 第五句“烈火琅玕碎”,诗人用烈火将琅玕(一种美玉)击碎,象征着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这里的“烈火”象征着破坏力,而“琅玕”则是指美好的事物。 第六句“深堂霹雳鸣”,诗人在深宫中听到霹雳般的响声,暗示着宫廷中的争斗和权力斗争。这里的“深堂”指的是皇宫,而“霹雳”则是指雷声。 最后一句“但令休鬼瞰,非敢愿高明”,诗人希望那些鬼魂不要再窥视他的生活,因为他并不渴望成为一个高官显贵的人。这里的“休鬼瞰”表示让鬼魂不要再窥视,而“高明”则是指高官显贵的地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节令、风俗、土风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所感的忧愁和感慨。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等,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
土风犹记楚,辞赋谩讥伦。
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
但令休鬼瞰,非敢愿高明。
作者介绍 上官仪简介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关键词解释

  • 随时

    读音:suí shí

    繁体字:隨時

    短语:无时无刻

    英语:at any time

    意思:(随时,随时)

     1.顺应时势;切合时宜。
      ▶《易•随》:“

  • 节物

    读音:jié wù

    繁体字:節物

    英语:artifacts used at traditional festivals

    意思:(节物,节物)

     1.作为;行事。
      ▶《吕氏春秋

  • 旅情

    读音:lǚ qíng

    繁体字:旅情

    意思:羁旅者的思绪、情怀。
      ▶唐·白居易《自江陵之徐州路上作寄兄弟》诗:“夕宿劳乡梦,晨装惨旅情。”
      ▶唐·李咸用《别友》诗:“北吹微微动旅情,不堪分手在平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