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海图屏风 元和己丑年作。》 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丘。

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丘。

意思: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山。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题海图屏风 元和己丑年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海洋波涛的诗,通过对海底巨鳌的描绘,表现出海洋的威力和变化莫测。 首联“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鳞介无小大,遂性各沉浮。”描绘了海洋的平静景象,没有风浪,海面平静,各种大小的生物,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沉浮。这为后文的描绘奠定了基础。 颔联“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丘。”描绘了海底的鳌,这个传说中用来支撑海面的巨大生物,占据着神丘。为后面的描绘增添了神秘感和惊险感。 接下来的几联,“钩网不能制,其来非一秋。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屃赑牵不动,纶绝沉其钩。”描述了人们试图捕捉这个巨鳌的尝试,但无论使用何种工具和方法,都无法捕捉到它。这表现出海洋的强大和神秘。 “一鳌既顿颔,诸鳌齐掉头。白涛与黑浪,呼吸绕咽喉。喷风激飞廉,鼓波怒阳侯。”描述了当鳌被捕捉的一刹那,所有的鳌都开始反抗,海水翻腾,白涛黑浪环绕着咽喉,狂风鼓动波涛,激起巨大的浪花。 “鲸鲵得其便,张口欲吞舟。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进一步描绘了海洋的威力和变化莫测,鲸鲵因为被捕捉的机会而张口欲吞舟,甚至导致万里之内的鱼都死了,百川都开始倒流。 最后,“苍然屏风上,此画良有由。”以海洋波涛的图画作为结尾,呼应了全诗的主题和意象。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海洋的威力和神秘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尊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是一首优秀的自然描写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
鳞介无小大,遂性各沉浮。
突兀海底鳌,首冠三神丘。
钩网不能制,其来非一秋。
或者不量力,谓兹鳌可求。
屃赑牵不动,纶绝沉其钩。
一鳌既顿颔,诸鳌齐掉头。
白涛与黑浪,呼吸绕咽喉。
喷风激飞廉,鼓波怒阳侯。
鲸鲵得其便,张口欲吞舟。
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
遂使江汉水,朝宗意亦休。
苍然屏风上,此画良有由。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三神

    读音:sān shén

    繁体字:三神

    意思:
     1.指天神、地祇、山岳。
      ▶《史记•司马相如传》:“挈三神之驩,缺王道之仪,群臣恧焉。”
      ▶司马贞索隐引如淳曰:“谓地祇、天神、山岳也。”
      ▶

  • 突兀

    读音:tū wù

    繁体字:突兀

    英语:lofty; towering (高耸)

    意思:
     1.亦作“突杌”、“突屼”。高耸貌。
      ▶《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

  • 海底

    读音:hǎi dǐ

    繁体字:海底

    英语:seabed

    反义词: 海面

    详细释义:1.海洋的底部。亦称为『海床』。
    2.人体下部前后阴之间。如『海底叭

  • 神丘

    读音:shén qiū

    繁体字:神丘

    意思:
     1.祭社神之坛。
      ▶《庄子•应帝王》:“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重凿之患。”
      ▶成玄英疏:“神丘,社坛。”
      ▶三国·魏·阮籍《猕猴赋》:“鼷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