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张十八》 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

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

意思:劝谏墙几乎被迁遣补,宇文宪府频频听到转殿监。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张十八》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张太祝的赞美,表达了对官场变迁的无奈和对张太祝坚守信念的敬佩。 首句“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描绘了官场的变迁,暗示了作者对这种变迁的无奈和无能为力。谏垣是古代官名,指谏议大夫的官署,负责向皇帝进谏得失;遗补是遗缺补阙,指升迁填补空缺;宪府则是御史台的别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上的频繁调动和人事更迭的无奈和感慨。 “独有咏诗张太祝,十年不改旧官衔”则是对张太祝的赞美和敬佩。张太祝是诗人的朋友,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随官场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职业和信念,十年如一日地咏诗。这种坚守信念的精神让作者感到敬佩。 整首诗通过对比官场的变迁和张太祝的坚守,表达了对官场变迁的无奈和对坚守信念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官场上的浮华和虚名的不屑一顾,以及对真正有才华和信念的人的赞赏和敬佩。 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变迁和坚守信念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张太祝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
独有咏诗张太祝,十年不改旧官衔。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宪府

    读音:xiàn fǔ

    繁体字:憲府

    意思:(宪府,宪府)
    御史臺。
      ▶唐·杜甫《哭长孙侍御》诗:“礼闱曾擢桂,宪府屡乘骢。”
      ▶仇兆鰲注:“御史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宪臺。”
      ▶《旧唐

  • 谏垣

    读音:jiàn yuán

    繁体字:諫垣

    意思:(谏垣,谏垣)
    指谏官官署。
      ▶唐·权德舆《酬南园新亭宴会琚新第慰庆之作时任宾客》诗:“予婿信时英,谏垣金玉声。”
      ▶宋·欧阳修《谢知制诰启》:“代言禁掖,

  • 几见

    引用解释

    1.谓见之不久。《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郑玄 笺:“人君内善其身,外修其德,居无几何,可以立功。犹是婉孌之童子,少自脩饰,丱然而稚,见之无几何,突耳加冠为成人也。”

    2.何曾见,少见。 明 高攀龙 《讲义·我未见好仁章》:“几见好富贵的都好得来,恶贫贱的都恶得去……几见有好仁而好不来,恶不仁而恶不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