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挽歌词》 含酸一恸哭,异口同哀声。

含酸一恸哭,异口同哀声。

意思:含酸一痛哭,不同人口同哀声。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挽歌词》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丹旐何飞扬,素骖亦悲鸣》是一首对亲人离世感到悲痛的诗。诗中描绘了送别逝者的场景,以及人们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首先,诗中描述了丹旐飘扬,素骖悲鸣的场景,晨光照耀着闾巷,輀车整装待发。这些描绘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肃穆而悲痛的氛围。 接着,诗中提到了九月天里的哀挽出重城,送别者是谁,是他们的妻子、兄弟。这些描述表达了亲人离世后,家庭成员们悲痛欲绝的心情。 诗中还描绘了上古原上的新茔,以及不同人因为同病相怜而发出的哀声。这些描述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离死别的无奈。 最后,诗中提到了旧陇转芜绝,新坟日罗列,表达了对生死别离的感慨。而春风草绿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别的句子,更是将生死别离的痛苦和无奈推向了高潮。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亲人离世后人们的悲痛和无奈,以及对生死别离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丹旐何飞扬,素骖亦悲鸣。
晨光照闾巷,輀车俨欲行。
萧条九月天,哀挽出重城。
借问送者谁,妻子与弟兄。
苍苍上古原,峨峨开新茔。
含酸一恸哭,异口同哀声。
旧陇转芜绝,新坟日罗列。
春风草绿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别。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恸哭

    读音:tòng kū

    繁体字:慟哭

    英语:yowl

    意思:(恸哭,恸哭)
    痛哭。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彦见之,抱母恸哭,绝而复苏。”
      ▶宋·王安石《叹息行》:“官

  • 含酸

    读音:hán suān

    繁体字:含酸

    意思:
     1.怀着痛苦悲伤。
      ▶南朝·宋·谢灵运《登临海峤》诗:“与子别山阿,含酸赴脩轸。”
      ▶唐·李远《闻明上人逝寄友人》诗:“他时若更相随去,祗是含酸对影堂。”

  • 哀声

    读音:āi shēng

    繁体字:哀聲

    意思:(哀声,哀声)

     1.悲哀的声音。
      ▶《孔子家语•颜回》:“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
     
     2.指发出哀声。
      ▶许地山《荔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