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梅花》 恨不来为清夜饮,月中香露湿乌巾。

恨不来为清夜饮,月中香露湿乌巾。

意思:遗憾的是不能来为深夜喝酒,月中香露湿乌巾。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梅花》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一点不杂桃李春,一水隔断车马尘。恨不来为清夜饮,月中香露湿乌巾》充满了对自由、纯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两句“一点不杂桃李春,一水隔断车马尘”,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纯真之美的热爱。第一句中,“一点不杂桃李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春天里不受桃李纷扰的纯净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第二句“一水隔断车马尘”则以水为媒介,隔断了车马喧嚣的尘世,描绘出诗人对远离世俗纷争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恨不来为清夜饮,月中香露湿乌巾”,表达了诗人对清夜独酌的渴望,以及对香露之夜的向往。“月中香露湿乌巾”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感的场景,月光下的香露之夜,让人心生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纯净、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一点不杂”、“一水隔断”等词句,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纯真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同时,诗中的“恨不”一词,也表达了诗人对清夜独酌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篇,通过描绘纯净、自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点不杂桃李春,一水隔断车马尘。
恨不来为清夜饮,月中香露湿乌巾。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香露

    读音:xiāng lù

    繁体字:香露

    意思:花草上的露水。
      ▶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陆地丹蕖,骈生如盖,香露滴沥,下流成池。”
      ▶唐·温庭筠《芙蓉》诗:“浓艳香露里,美人清镜中。”
      ▶前蜀

  • 清夜

    读音:qīng yè

    繁体字:清夜

    英语:stillness of night

    意思:清静的夜晚。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唐·李端《宿瓜州

  • 月中

    读音:yuè zhōng

    繁体字:月中

    英语:ides

    意思:
     1.月亮里。亦指月宫。
      ▶唐·骆宾王《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黄庭内景经•高奔》“高

  • 饮月

    读音:yǐn yuè

    繁体字:飲月

    意思:(饮月,饮月)
    饮酒赏月。
      ▶清·赵执信《海鸥小谱•夜合花序》:“中元日,有邀余饮月者。”

    解释:1.饮酒赏月。

  • 乌巾

    读音:wū jīn

    繁体字:烏巾

    意思:(乌巾,乌巾)
    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吴时张弘好学不仕,常着乌巾,时人号为张乌巾。”
      ▶唐·杜甫《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