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一石鼓》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意思:当时有过客人可悲先王,绸缪门窗彻桑园。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一石鼓》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岐山之阳的鼓为切入点,通过描述鼓的“无用”与“有用”之处,表达了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以及世事的无常。 首段描述了鼓的“无用”之处,被视为无价值之物,甚至被悬空放置,无人问津。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无用的存在,却成为了周宣王自我托付的象征,无人敢侮。这表达了诗人对无用之物的独特见解,即看似无用之物,往往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中段描述了鼓在周宣王死后,其存在的价值逐渐消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周朝的兴衰。然而,尽管周朝的鼎锺、宫殿等重要文物都已消失,但山中的鼓却仍然存在。这暗示了即使在历史的变迁中,有些事物仍然能够保持其存在的价值。 随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历史上的其他人物和事件,如项籍、马童杨喜等。这些人物在生前被视为有用之物,受到世人的喜爱和追求,但最终却落得身死名裂的下场。这进一步强调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价值的多元性。 最后,诗人呼吁人们应该珍惜那些看似无用之物,因为它们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因为这些外物是微不足道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保持对无用之物的敬畏之心,因为它们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虞。
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
置身无用有用间,自托周宣谁敢侮。
宣王没後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
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
鼎锺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
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思宣不见幸鼓存,由鼓求宣近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项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为脯。
马童杨喜岂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况外物固已轻,毛擒翡翠尾执麈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桑土

    读音:sāng tǔ

    繁体字:桑土

    意思:I
    宜于植桑的土地。
       ▶《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孔颖达疏:“宜桑之土既得桑养蚕矣。”
       ▶《史记•夏本纪》:“九河既道,雷夏

  • 绸缪

    解释

    绸缪 chóumóu

    (1) [bind tightly]∶紧密缠缚

    绸缪束薪。——《诗·唐风·绸缪》

    (2) [be sentimentally attached]∶缠绵;

  • 先王

    读音:xiān wáng

    繁体字:先王

    英语:former sovereign

    意思:
     1.前代君王。
      ▶《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
      ▶孔传

  • 过客

    读音:guò kè

    繁体字:過客

    短语:过路人

    英语:passing traveller

    意思:(过客,过客)

     1.过路的客人;旅客。
      ▶《韩非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