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十月二十日作》 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

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

意思:修身与行道,古时候人多惭愧。

出自作者[宋]王禹偁的《十月二十日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真切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身在官场、心系百姓的感情,表达了对古代孝道的认同,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首联“重衾又重茵,盖覆衰孏身。中夜忽涕泗,无复及吾亲。”描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他在被子和褥子上面加盖了一层厚厚的垫子,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体弱的母亲。半夜时分,他突然泪流满面,再也无法抑制对亲人的思念。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颔联“须臾残漏歇,吏报国忌辰。”描述了时间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一方面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必须履行公务,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令人同情。 颈联“凌旦骑马出,溪冰薄潾潾。”描述了诗人清晨骑马出行的情景,同时也描绘了溪水冰冷的景象。这一景象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孤独。 诗的中间四句“路傍饥冻者,颜色颇悲辛。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描绘了诗人路旁所见到的饥寒交迫的人们,他们的面色十分悲惨。诗人感到羞愧和自责,因为他觉得自己衣食无忧,却不能帮助这些穷苦的人。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善良和责任感。 尾联“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诗人反思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在修身和行道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向古代的人学习。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以朴实真切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身在官场、心系百姓的感情。诗中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对环境的渲染,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善良和责任感。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重衾又重茵,盖覆衰孏身。
中夜忽涕泗,无复及吾亲。
须臾残漏歇,吏报国忌辰。
凌旦骑马出,溪冰薄潾潾。
路傍饥冻者,颜色颇悲辛。
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
昔贤终禄养,往往归隐沦。
谁教为妻子,头白走风尘。
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

关键词解释

  • 古时

    读音:gǔ shí

    繁体字:古時

    英语:old

    意思:(古时,古时)
    昔时;过往已久的时代。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一:“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

  • 行道

    读音:háng dào

    繁体字:行道

    英语:profession

    意思:I

     1.道路。
       ▶《诗•大雅•绵》:“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俞樾《群经平议•毛诗

  • 修身

    读音:xiū shēn

    繁体字:修身

    英语:cultivate one\'s morality

    意思:(参见脩身)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元稹《授杜元

  • 时人

    引用解释

    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 孔子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 五代 颜红郁 《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穀自生。” 孙犁 《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此’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读音:shí rén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