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廖八下第归衡山》 何如伴征鴈,日日向衡阳。

何如伴征鴈,日日向衡阳。

意思:怎样伴征雁,天天向衡阳。

出自作者[宋]欧阳修的《送廖八下第归衡山》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一种怀旧和思乡之情。通过对秦陇山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首句“曾作关中客,尝窥百二疆”中,“关中客”可能是指诗人曾经在关中(今陕西一带)生活过一段时间,而“百二疆”则是指关中地区,这里有着强大的军事防御能力,有着“百二秦关”的称誉。诗人通过这个描述,展现出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自言秦陇水,能断楚人肠”一句,诗人借秦陇之水,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厚意。秦陇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情之地,这里的山水能让人断肠,也就能让人更加思念故乡。 “失意倦京国,羇愁成鬓霜”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他因为失意而厌倦了京城的生活,因为漂泊而感到愁苦,这些愁苦已经让他的头发变白。这里既表达了诗人的现实困境,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最后两句“何如伴征雁,日日向衡阳”是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像大雁一样,每天都能飞向衡阳,象征着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秦陇山水、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描绘现实处境和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迷茫,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曾作关中客,尝窥百二疆。
自言秦陇水,能断楚人肠。
失意倦京国,羇愁成鬓霜。
何如伴征鴈,日日向衡阳。
作者介绍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何如

    读音:hé rú

    繁体字:何如

    英语:how about

    意思:
     1.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木问于赵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
      ▶《新

  • 日日

    读音:rì rì

    繁体字:日日

    意思:每天。
      ▶《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
      ▶唐·王昌龄《万岁楼》诗:“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鲁迅《花边文学•偶感》:“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