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冬至》 风景不殊云黯淡,雪霜初霁日徘徊。

风景不殊云黯淡,雪霜初霁日徘徊。

意思:风景不不同云黯淡,雪霜初霁天徘徊。

出自作者[宋]马廷鸾的《冬至》

全文赏析

这首诗《山寒律琯又飞灰,万壑松风冬起雷》是一首描绘冬日山寒景象的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首联“山寒律琯又飞灰,万壑松风冬起雷。”中,“律琯”指的是季节变换的律法,“飞灰”则是指冬至之后的节气变化。这句诗描绘了冬至之后,山寒气冷的景象,万壑之间松涛阵阵,如同春日的雷声。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冬日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颔联“风景不殊云黯淡,雪霜初霁日徘徊。”这句诗中,“云黯淡”描绘了冬日的阴沉景象,“雪霜初霁”则描绘了雪后初晴的景象,太阳在云层间徘徊,仿佛在犹豫是否要升起。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冬日的寒冷和生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颈联“无人献袜抛尘屦,有客传觞酦冻醅。”这句诗中,诗人通过描述冬日山中无人献袜、有客传觞的场景,表达了山中生活的宁静和诗人的闲适心情。同时,“酦冻醅”也形象地描绘了冬日酒温如冻的特点。 尾联“天地不教阳德尽,韦编曾叩伏羲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这句诗中,“天地不教阳德尽”表达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韦编曾叩伏羲来”则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探索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冬日山寒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寒律琯又飞灰,万壑松风冬起雷。
风景不殊云黯淡,雪霜初霁日徘徊。
无人献袜抛尘屦,有客传觞酦冻醅。
天地不教阳德尽,韦编曾叩伏羲来。

关键词解释

  • 雪霜

    读音:xuě shuāng

    繁体字:雪霜

    意思:
     1.雪和霜。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唐·李绅《发寿阳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诗:“渐喜雪霜消

  • 黯淡

    读音:àn dàn

    繁体字:黯淡

    短语:幽暗 阴暗

    英语:sadden

    意思:亦作“黯澹”。
     
     1.阴沉;昏暗。
      ▶唐·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

  • 徘徊

    读音:pái huái

    繁体字:徘徊

    短语:犹豫不决 迟疑不决 裹足不前 游移 举棋不定 动摇 踌躇不前 优柔寡断 犹疑 瞻前顾后

    英语:linger

    意思:<

  • 风景

    读音:fēng jǐng

    繁体字:風景

    短语:景 景观 色

    英语:landscape

    意思:(风景,风景)

     1.风光景色。
      ▶南朝·宋·鲍照《

  • 不殊

    读音:bù shū

    繁体字:不殊

    意思:
     1.没有区别;一样。
      ▶汉·扬雄《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
      ▶唐·杜甫《小至》诗:“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清·纪昀《阅微草

  • 霁日

    读音:jì rì

    繁体字:霽日

    意思:(霁日,霁日)
    晴日。
      ▶唐·刘禹锡《琴曲歌辞•飞鸢操》:“长空悠悠霁日悬,六翮不动凝风烟。”
      ▶明·吴承恩《对雪忽生诗情戏用苏韵》之一:“瞥眼遥山融霁日,半痕依约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