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代州民问》 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

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

意思: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树林。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代州民问》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稍带忧郁的场景,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官职和家乡的淡忘,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 首句“龙昌寺底开山路”,以龙昌寺作为参照,描绘了一条开阔的山路,展现出诗人眼前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正在经历一种心灵上的旅程。次句“巴子台前种柳林”,巴子台前种植的柳林,为整首诗增添了生机与色彩,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然后,“官职家乡都忘却”,诗人淡忘了自己的官职和家乡,表达出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但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尾句“谁人会得使君心”,诗人感叹有谁能够理解他的内心,进一步揭示了他的孤独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知音的渴望。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官职和家乡的淡忘,诗人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刻,使人感同身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
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柳林

    读音:liǔ lín

    繁体字:柳林

    意思:
     1.柳树林。
      ▶唐·许浑《泛五云溪》诗:“鱼倾荷叶露,蝉噪柳林风。”
      ▶宋·晁补之《阎子常携琴入村》诗:“薛老村西十里地,旱日燎原无柳林。”
      ▶

  • 巴子

    读音:bā zǐ

    繁体字:巴子

    英语:male genitals

    意思:
     1.指古巴子国。
      ▶宋·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词:“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
     

  • 开山

    读音:kāi shān

    繁体字:開山

    英语:cut into a mountain

    意思:(开山,开山)

     1.在名山创立寺院。
      ▶宋·刘克庄《送日老住九座山》诗:“守土亲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