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山夜》 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

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

意思:晓来南方梦,不觉寄居他乡。

出自作者[宋]张耒的《山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更漏孤城迥,帘帷静夜长》是一首描绘夜晚景色并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寂静的夜晚,高远的天空,清冷的月光,南飞的雁阵,以及秋天的植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首联“更漏孤城迥,帘帷静夜长”,诗人以“更漏”暗喻夜色,用“孤城”渲染寂静,用“帘帷”暗示室内。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深人静的场景,给人一种深深的宁静感。 颔联“天高风送雁,月冷树浮霜”,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景色。天高风急,大雁南飞,月色清冷,树上的霜气更显寒意。这一联的描绘非常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颈联“晚菊差池绿,高桐次第黄”,诗人从植物的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菊花初开,绿叶疏疏,梧桐渐黄,秋意渐浓。这一联的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一种鲜明的视觉感。 尾联“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诗人以清晨梦醒,身处他乡的情景结束全诗。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身在异地他乡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景色,通过生动的描绘和鲜明的色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状态的暗示,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更漏孤城迥,帘帷静夜长。
天高风送雁,月冷树浮霜。
晚菊差池绿,高桐次第黄。
晓来南国梦,不觉寄他乡。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

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关键词解释

  • 晓来

    读音:xiǎo lái

    繁体字:曉來

    意思:(晓来,晓来)
    天亮时。
      ▶唐·杜甫《偪侧行赠毕四曜》:“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
      ▶宋·王安国《清平乐》词:“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遶天涯。”

  • 南国

    读音:nán guó

    繁体字:南國

    英语:southland

    意思:(南国,南国)

     1.古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
      ▶《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 他乡

    解释

    他乡 tāxiāng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alien land]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引用解释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