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记病》 试取姜豆附,三物相和丸。

试取姜豆附,三物相和丸。

意思:试拿姜豆附,三物相和丸。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记病》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所作,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医术的肯定,对病愈后的喜悦,以及对自己曾经错误观念的自责。 首段描绘了作者脾胃之病四十年,病情严重,几乎无法治愈。而经过医生的诊治,尝试使用姜豆附三物调和的丸药,竟然在短时间内治愈了疾病。这体现了作者对医术的肯定,也表达了他对医生的感激之情。 接着,作者谈到医者认为药有毒,应该立即停止服用,但作者坚持认为药效持久,可以痊愈疾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却患上了风痹之病,行动不便。这体现了作者对病情的担忧和恐惧。 随后,作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开始理解医生的建议。虽然旧病已经痊愈,但新病却仍然缠身。作者对此感到忧虑,但医生却表示无甚大碍,建议暂时停止服用药物。作者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药物毒性会逐渐消散,身体也会恢复健康。 最后,作者反思了自己曾经对医术的不信任和自以为是,表达了对医生的感激之情。同时,他也为自己的错误观念感到自责和懊悔。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健康的追求,也体现了作者对医术的敬畏之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生命感悟和健康追求的作品,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病在脾胃,一病四十年。
微伤辄暴下,倾注如流泉。
去年医告我,此病犹可痊。
试取姜豆附,三物相和丸。
服之不旬浃,病去如医言。
医言药有毒,病已当速捐。
我意药有功,服久功则全。
侵寻作风痹,雨足几蹒跚。
徐悟药过量,医初固云然。
旧病则已除,奈此新病缠。
医言无甚忧,前药姑舍旃。
药毒久自消,真气从此完。
鄙夫不信医,私智每自贤。
咄哉已往咎,终身此韦弦。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相和

    读音:xiāng hè

    繁体字:相和

    英语:congruence

    意思:I
    相互谐调。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意(音)、声之相和也。”
       ▶《老残游记》

  • 物相

    读音:wù xiāng

    词语解释

    ⒈  又称“物态”。一般指物质分子的聚集状态,是实物存在的形式。通常实物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等离子态称为“物质第四态”;在超高压、超高温下的物质状态称为“物质第五态”;在极低温度下还存在“超导态”、“超流态”。

  • 和丸

    引用解释

    比喻母亲教子勤学。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抚儿》:“他和丸不厌朝和暮,你反哺休忘桑与榆。” 明 袁宏道 《寿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课子。” 清 黄任 《廖恭人六十寿》诗:“椎髻支持报廉吏,和丸辛苦鞠诸孤。”参见“ 和熊 ”。

    读音:huò wán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