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恻恻吟》 前事难重论,少年不再得。

前事难重论,少年不再得。

意思:以前的事很难重论,年轻人不会再得。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恻恻吟》

全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被贬谪的臣子返回故乡时的深沉悲痛和感慨。诗中的情感色彩十分浓厚,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哀伤和苦闷。 首句“恻恻复恻恻,逐臣返乡国。”以叠词的方式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悲痛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诗。“逐臣”一词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遭遇,同时也暗示了他所经历的痛苦和苦难。 接下来,“前事难重论,少年不再得。”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过去的追忆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伤。 “泥涂绛老头斑白,炎瘴灵均面黎黑。”则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在贬谪期间所经历的艰辛和苦难。这里的“泥涂”、“炎瘴”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的困苦。 最后,“六年不死却归来,道着姓名人不识。”则表达了主人公在经历六年的贬谪之后,重返故乡却发现已经没有人认识自己的痛苦和尴尬。这里的“道着姓名人不识”一句,深刻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比喻,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哀伤和苦闷。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恻恻复恻恻,逐臣返乡国。
前事难重论,少年不再得。
泥涂绛老头斑白,炎瘴灵均面黎黑。
六年不死却归来,道着姓名人不识。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前事

    读音:qián shì

    繁体字:前事

    英语:antecedent

    反义词: 后事

    详细释义:以前的事。文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定海内者无私雠,勿以

  • 不再

    读音:bù zài

    繁体字:不再

    英语:no more

    意思:不重复第二次。
      ▶《礼记•儒行》:“过言不再,流言不极。”
      ▶郑玄注:“不再,犹不更也。”
      ▶孔颖达疏:“

  • 少年

    读音:shào nián

    繁体字:少年

    短语:未成年 苗 未成年人

    英语:juvenile

    意思:I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