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冬日晨兴寄乐天》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意思:独吟谁响应,必须把洛阳城。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冬日晨兴寄乐天》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首句“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描绘了早晨的郡楼和庭树,以及鸟儿开始活动的情景。这两句诗以动景为主,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为全诗定下了欢快的基调。 “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这两句则描绘了夜晚到早晨的过渡情景,灯里的油快要烧尽了,灯光变得温暖,白光微微生起。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时光流转、生活继续的意象,给人一种平静而温馨的感觉。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慨。头发少了,梳子都嫌太锋利;容颜衰老了,镜子都显得太明亮。这两句诗以细节描写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最后,“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孤独感。诗人想要找人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但是却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只能寄希望于远在洛阳的朋友。这两句诗以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思念感收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晨到中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给人一种温馨而平静的感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
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关键词解释

  • 洛阳

    读音:luò yáng

    繁体字:洛陽

    英语:loyang

    意思:(洛阳,洛阳)
    牡丹的别称。因唐·宋时洛阳盛产牡丹,故称。
      ▶明徐渭《牡丹赋》:“何名花之盛美,称洛阳为无双,东青州而南

  • 应和

    读音:yìng hè

    繁体字:應和

    英语:echo

    意思:(应和,应和)
    I
    反应和谐。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

  • 独吟

    读音:dú yín

    繁体字:獨吟

    意思:(独吟,独吟)

     1.独自吟咏。
      ▶唐·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诗:“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唐·白居易《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诗:“酒散

  • 阳城

    读音:yáng chéng

    繁体字:陽城

    意思:(阳城,阳城)

     1.春秋时楚国贵族的封邑。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李善注:“阳城、下蔡,二县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