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太常乐章三十首其二十七第二》 偃伯灵台,功成作乐。

偃伯灵台,功成作乐。

意思:休战,成功制作音乐。

出自作者[宋]杨亿的《太常乐章三十首其二十七第二》

全文赏析

这首诗《偃伯灵台,功成作乐》是一首对古代灵台战役胜利后,举行庆功宴乐的赞美诗。通过对庆功宴乐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喜悦和对统治者治国才能的赞扬。 首句“偃伯灵台,功成作乐”中,“偃伯”意味着战争结束,英勇的将士们在此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为后续的庆功宴乐提供了背景。“灵台”则暗示了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因为灵台是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神灵的地方,也是国家政治的重要象征。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家统一的赞扬。 “以昭德容,以清戎索”这两句诗描绘了庆功宴乐的场景,通过“昭德”和“清戎”两个动作,表达了统治者对内要彰显德政,对外要清除敌寇的治国理念。同时,“德容”和“戎索”也暗示了宴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体现了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的景象。 “万邦会同,群慝箫勺”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庆功宴乐的规模和影响。“万邦”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繁荣,“会同”则暗示了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都参与了庆功宴乐。“群慝箫勺”则形象地描绘了各种乐器演奏的场景,表现出宴乐的热烈和欢快。 最后两句“尽善尽美,侔彼韶箾”是对庆功宴乐的高度评价。“尽善尽美”表达了诗人对宴乐的赞美,认为其完美无缺。“侔彼韶箾”则借用古代著名乐舞《韶箾》来形容此次宴乐,进一步强调了其卓越品质。 整首诗通过对庆功宴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喜悦和对统治者治国才能的赞扬。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庆功宴乐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递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偃伯灵台,功成作乐。
以昭德容,以清戎索。
万邦会同,群慝箫勺。
尽善尽美,侔彼韶箾。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

性耿介,尚气节。年十一,宋太宗闻其名,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天禧四年卒,年四十七,谥号为文。

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今存《武夷新集》、《浦城遗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萃要》、《杨文公谈苑》15卷

关键词解释

  • 灵台

    读音:líng tái

    繁体字:靈檯

    英语:Lingtai

    详细释义:1.心灵。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郭象?注:『灵台者,心也。』

  • 作乐

    读音:zuò yuè

    繁体字:作樂

    短语:取乐

    英语:make merry

    意思:(作乐,作乐)
    I

     1.制作音乐。
       ▶《礼记•明堂位》

  • 偃伯

    读音:yǎn bó

    繁体字:偃伯

    意思:指休战。
      ▶《后汉书•马融传》:“臣闻昔命师于鞬櫜,偃伯于灵臺,或人嘉而称焉。”
      ▶李贤注:“偃,休也。伯,谓师节也。”
      ▶《周书•武帝纪下》:“方当偃伯灵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