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帝幸蜀(乾符岁,一作狄归昌诗)》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意思: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皇帝驾临蜀归。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帝幸蜀(乾符岁,一作狄归昌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是一首描绘马嵬山色并表达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的感慨之诗。 首句“马嵬山色翠依依”中,“马嵬”点明了地点,即马嵬山,同时,“翠依依”描绘了山的颜色,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此句通过描绘山色,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美丽宁静的画面。 “又见銮舆幸蜀归”则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的新理解,即唐玄宗带着群臣从马嵬山幸蜀归来,意味着某种改变或结束。 第三句“泉下阿蛮应有语”中的“泉下阿蛮”指的是已经去世的唐玄宗,诗人用“应有语”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的某种期待或猜想,他希望唐玄宗在九泉之下能够有所言语,有所表达。 最后一句“这回休更怨杨妃”是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的总结,也是他对当下事件的思考。诗人认为唐玄宗已经做出了决定,不再需要怨责杨贵妃,这暗示了历史已经翻篇,人们应该放下过去的恩怨,向前看。 整首诗通过描绘马嵬山色,表达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的感慨,同时也传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情感和思考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銮舆

    读音:luán yú

    繁体字:鑾輿

    英语:imperial carriage

    意思:(銮舆,銮舆)

     1.即銮驾,天子车驾。
      ▶汉·班固《西都赋》:“于是乘銮舆,备法驾。”<

  • 山色

    读音:shān sè

    繁体字:山色

    英语:scene of mountains

    意思:山的景色。
      ▶唐·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欧阳修《

  • 依依

    读音:yī yī

    繁体字:依依

    短语:招展 回荡 高扬 飞扬 飘 袅袅 飘荡 飘忽 飘动 飘摇 飘扬 飘洒 飞舞

    英语:reluctant to leave

    意思

  • 马嵬

    读音:mǎ wéi

    繁体字:馬嵬

    意思:(马嵬,马嵬)
    地名。在陕西省·兴平县。
      ▶唐·安·史之乱,玄宗奔蜀,途次马嵬驿,卫兵杀杨国忠,玄宗被迫赐杨贵杞死,葬于马嵬坡。
      ▶唐·李商隐《马嵬》诗之一:“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