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题蒲传正学士清风阁》 班嗣一丘虽道卷,刘商七业已名彰。

班嗣一丘虽道卷,刘商七业已名彰。

意思:班嗣一丘虽然道卷,刘商七已经名声显赫。

出自作者[宋]苏颂的《寄题蒲传正学士清风阁》

全文赏析

这首诗《阁倚青山书满堂》是一首对联,通过对诗人所处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清白家风和对儿子的期望。 首联“阁倚青山书满堂,门齐通德里高阳”中,“阁倚青山”描绘了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书满堂”则暗示了诗人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家中藏书丰富,也暗示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而“门齐通德里高阳”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家族的门风,与“通德里”的典故相似,表达了诗人家族注重品德修养,崇尚儒学,追求清白高雅的生活方式。 颔联“传家载世惟清白”,表达了诗人对家族传承的期望,希望家族能够世代相传清白家风,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同时,“教子何人似义方”也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期望,希望儿子能够像有高尚品德的人一样,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颈联“班嗣一丘虽道卷,刘商七业已名彰”,引用典故来表达诗人对家族和儿子的期望。其中,“班嗣一丘”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家族能够像班嗣一样注重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品德;“刘商七业”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儿子能够像刘商一样在学问上有出色的表现,成为有名望的人物。 最后一句“他年驷马充闾贵,须信文儒泽施长”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许。诗人希望家族能够繁荣昌盛,子孙后代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成为有学问、有品德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族传承和学问的信心和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所处环境的描绘和对家族传承、儿子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清白家风、高尚品德和学问的追求和信仰。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祝愿。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阁倚青山书满堂,门齐通德里高阳。
传家载世惟清白,教子何人似义方。
班嗣一丘虽道卷,刘商七业已名彰。
他年驷马充闾贵,须信文儒泽施长。
作者介绍 徐祯卿简介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号铁冠道人,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等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出生于河南汝州一个官宦家庭,早年曾任过徐州知州和江宁府推官等职,后来历任礼部侍郎、太常卿等职。苏颂在政治上倡导开疆拓土,发展经济,加强刑法,提出“三务”(即钦定土地、推行新法和整顿军备)和“三策”(即皇帝当巡视全国,如有壅蔽者一律除掉;设立中书省,以督促各地政务;推行渔业、农业和水利事业),为宋代政治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苏颂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天圆地方为宇宙观,提出了“太虚实落说”和“青阳三策论”等理论,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赤道仪和水银温度计,对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苏颂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散文以议论和叙事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充满诗意;他的书法和画作也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代表作有《铁冠图》等。

关键词解释

  • 业已

    读音:yè yǐ

    繁体字:業已

    英语:already

    意思:(业已,业已)
    亦作“业以”。
     已经。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
      ▶《

  • 一丘

    亦作“ 一邱 ”。1.一座小山。《汉书·叙传上》:“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唐 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诗:“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宋 黄庭坚 《复庵》诗:“归来一丘中,万事不改旧。” 清 顾炎武 《偶来》诗:“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老一邱。”
    (2).一座坟墓。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七:“几多螻蚁与王侯,往古今来共一丘。” 清 赵翼 《仙掌路》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