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悼清公》 影相丹崖月,袈裟碧树风。

影相丹崖月,袈裟碧树风。

意思:影相丹崖月,袈裟碧树风。

出自作者[明]沈周的《悼清公》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三年不到此,一到失清公。影相丹崖月,袈裟碧树风。人皆梦幻耳,世在去来中。短咏酬长别,芭蕉古院东》是作者再次来到一位名叫“清公”的僧人所居的古寺时所作,表达了对这位僧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联“三年不到此,一到失清公。”诗人三年没有来这里,但一到这里,就失去了对清公的印象。这既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也表达了对清公的敬仰之情。清公的形象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三年未见,依然清晰如昨。 “影相丹崖月,袈裟碧树风。”颔联描绘了清公居住的古寺环境:月光下,丹崖倒影,树影婆娑;一阵风吹过,僧人的袈裟如碧叶般随风飘动。这一联以景起兴,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衬托出清公的高洁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清公的敬仰之情。 “人皆梦幻耳,世在去来中。”颈联运用佛教哲理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诗人认为,人们追求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就像梦幻一样;而世界则是生死轮回,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过程中。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对清公的敬仰之情。 “短咏酬长别,芭蕉古院东。”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清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诗人在这里以短诗回应了清公的深情告别,而古寺旁的芭蕉树则增添了一丝离别的凄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清公的敬仰和对人生的理解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佛教哲理的描绘,将清公的形象塑造得高洁而深刻,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三年不到此,一到失清公。
影相丹崖月,袈裟碧树风。
人皆梦幻耳,世在去来中。
短咏酬长别,芭蕉古院东。

关键词解释

  • 碧树

    读音:bì shù

    繁体字:碧樹

    意思:(碧树,碧树)

     1.绿色的树木。
      ▶《列子•汤问》:“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
      ▶南朝·梁·萧统《七契》:“碧树初蕊,绿草含滋。”
      ▶唐

  • 丹崖

    读音:dān yá

    繁体字:丹崖

    意思:绮丽的巖壁。
      ▶三国·魏·嵇康《琴赋》:“丹崖崄巇,青壁万寻。”
      ▶唐·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明·刘基《徐资深华

  • 袈裟

    读音:jiā shā

    繁体字:袈裟

    短语:

    英语:cassock

    意思: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