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泉州贡院举梁八咏》 棘闱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

棘闱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

意思:棘城曾被大江东,把她叫醒秦淮河两蛰龙。

出自作者[宋]真德秀的《泉州贡院举梁八咏》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秦淮河畔的景象,表达了对当地人才济济的赞美和对盛事的期待。 首句“棘闱曾辟大江东”,巧妙地运用了“棘闱”这一典故,既点明了地点,又暗示了诗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时,“曾辟大江东”也暗示了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这句诗通过巧妙的引用和比喻,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引人入胜。 “唤起秦淮两蛰龙”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秦淮河比作两条蛰伏的龙,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的威武和气势。同时,“唤起”一词也表达了诗人对秦淮河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期待。 “况是此邦饶俊彦”一句,进一步表达了对当地人才的赞美。这里的“俊彦”是指优秀的人才,诗人用“此邦”来指代秦淮河畔的地区,表达了对这片土地上人才济济的赞美和期待。 最后一句“何愁盛事不重重”,表达了对秦淮河畔盛事的期待和信心。诗人相信,这片土地上的人才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盛事,让这片土地更加繁荣昌盛。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通过引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景象,表达了对当地人才和盛事的赞美和期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信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棘闱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
况是此邦饶俊彦,何愁盛事不重重。

关键词解释

  • 秦淮

    读音:qín huái

    繁体字:秦淮

    意思: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
      ▶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大江

    长江 。《楚辞·九歌·湘君》:“望 涔阳 兮极浦,横 大江 兮扬灵。”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 钟山 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 大江 。”

    读音:dà jiāng

  • 唤起

    读音:huàn qǐ

    繁体字:喚起

    短语:感召 召

    英语:rout up

    意思:(唤起,唤起)

     1.叫醒。
      ▶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奉寄郑监李宾

  • 棘闱

    读音:jí wéi

    繁体字:棘闈

    意思:(棘闱,棘闱)

     1.春秋·楚·棘邑之门。
      ▶《左传•昭公十三年》:“﹝申亥﹞乃求王,遇诸棘闱以归。夏五月癸亥,王缢于芋尹申亥氏。”
      ▶杜预注:“棘,里

  • 蛰龙

    读音:zhé lóng

    繁体字:蟄龍

    意思:(蛰龙,蛰龙)
    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
      ▶唐·曹松《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金·元好问《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