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冬至》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意思:杖藜雪后面临丹沟壑,鸣玉朝来分散紫宸。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冬至》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诗人自身境况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沧桑的感慨。 首联“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诗人以自身经历和感受开篇,表达了常年漂泊他乡的孤独和穷困。颔联“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诗人通过描述江上的景象和天边的风俗,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颈联“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雪后拄着藜杖游览山林的美景,以及朝官上朝时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内心的失落和迷茫,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自身境况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沧桑的感慨。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朴素自然,是一首优秀的诗篇。 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在雪后游览山林的美景中,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而在朝官上朝时的场景中,诗人也感受到了社会的秩序和人生的价值。这些思考和感悟,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朝来

    读音:zhāo lái

    繁体字:朝來

    意思:(朝来,朝来)
    早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元·顾德辉《青玉案》词:“晴日朝来升屋角,树头幽鸟,对调新语,语罢双

  • 鸣玉

    读音:míng yù

    繁体字:鳴玉

    意思:(鸣玉,鸣玉)

     1.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
      ▶《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
      ▶赵简子鸣玉以相。”
      ▶韦

  • 紫宸

    读音:zǐ chén

    繁体字:紫宸

    意思:
     1.宫殿名,天子所居。
      ▶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
      ▶唐·杜甫《冬至》诗:“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 杖藜

    读音:zhàng lí

    繁体字:杖藜

    英语:Chenopodium giganteum

    意思: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