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贽客多樽有酒,诟租吏少箧无钱。
                        
                         
                            
意思:拿着礼物客多酒有酒,辱骂租吏少箱子没有钱。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送徐守寺正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楳埜先生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先生的敬仰之情。
首联“楳埜先生子象贤,向来心印得单传。”直接点明楳埜先生的身份和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楳埜先生的敬仰之情。楳埜先生是象贤之子,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他的心印得到了单传,意味着他继承了家族的智慧和道德,成为了家族的代表人物。
颔联“谚云蜡烛真明矣,罚止蒲鞭亦肃然。”用谚语来形容楳埜先生的品德,表达了诗人对楳埜先生的赞美之情。蜡烛象征着光明和奉献,而蒲鞭则是一种象征,表示惩罚的轻微。这里表达了楳埜先生虽然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道德和原则,不会因为权力和地位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行为。
颈联“执贽客多樽有酒,诟租吏少箧无钱。”描绘了楳埜先生接待客人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楳埜先生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客人来访时,楳埜先生会热情地招待他们,而他自己也并不富有,但他的生活态度却非常高尚。他不会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也不会因为贫穷而拒绝接待客人。同时,他也很少向租吏索取钱财,表现出他的高尚品德和道德勇气。
尾联“玺书底事催归急,不许邦人借一年。”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催促楳埜先生归乡的无奈和不满。朝廷催促楳埜先生归乡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或者需要他回去处理公务,但诗人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他希望朝廷能够允许邦人借一年时间给楳埜先生,让他能够继续在当地生活和工作,以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楳埜先生的敬仰之情,通过描绘楳埜先生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道德的信仰。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