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大觉高僧兰若(和尚去冬往湖南)》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意思: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树林兰像秋风晚。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大觉高僧兰若(和尚去冬往湖南)》

全文赏析

这首诗《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色的诗,通过对巫山、庐山、松林、兰若、香炉峰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首联“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诗人通过描绘巫山和庐山的远近关系,表达了对山林之远的感受。同时,通过对松林、兰若等山林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林环境的喜爱和怀念。 颔联“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诗人通过描绘寺庙中日暮时分的钟声和僧人们乞食的场景,表达了对山林中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继续描绘山林中的景色和风情,如“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描述了香炉峰的景色和山林中种杏的情景,表达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怀念。此外,“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则通过描绘僧人们的行踪和活动,表达了对山林中僧人生活的关注和向往。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怀念。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生活的情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僧人生活的关注和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 诸僧尚乞斋时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巫山

    读音:wū shān

    繁体字:巫山

    英语:Mt. Wu, on the Changjiang River by the Three Gorges

    意思:
     1.战国·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

  • 庐山

    读音:lú shān

    繁体字:廬山

    英语:Lushan

    意思:(庐山,庐山)
    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又名匡山、匡庐。相传周有匡姓七兄弟结庐隐居于此,故名。见北魏·郦道元

  • 不见

    读音:bú jiàn

    繁体字:不見

    短语:掉 丢失 不翼而飞 遗失 丢 散失 丢掉 少

    英语:not see

    意思:(不见,不见)

     1.看不到。

  • 林兰

    读音:lín lán

    繁体字:林蘭

    意思:(林兰,林兰)

     1.花名。或曰栀子的别名。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水香送秋而擢蒨,林兰近雪而扬猗。”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卮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