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意思:几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间读书。

出自作者[唐]刘禹锡的《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首句“行尽潇湘万里馀,少逢知己忆吾庐”,描绘了作者在潇湘流域漫游的旅程,虽然路途遥远,但他很少遇到知己,这让作者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揭示了他的孤独和寂寞。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临水而建的茅屋中,点着灯读书的场景。这里既有他对故乡的思念,也有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渴望,但又因为路途遥远而感到困惑。他希望自己能够被选为计吏,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进入公车。这表现出他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期待。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这句诗以一个假设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连州生活的描述。如果有人问起他在连州的生活,他只能回答说那里的千山比画还要美。这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连州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知识的追求。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的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行尽潇湘万里馀,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作者介绍 杜牧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关键词解释

  • 茅屋

    读音:máo wū

    繁体字:茅屋

    短语:庵 草房

    英语:cottage

    意思:亦作“茆屋”。
     用茅草盖的房屋。
      ▶《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 读书

    读音:dú shū

    繁体字:讀書

    短语:阅 阅读 阅览 开卷 读 涉猎 翻阅 看

    英语:study

    意思:(读书,读书)

     1.阅读书籍;诵读书籍

  • 灯夜

    读音:dēng yè

    繁体字:燈夜

    意思:(灯夜,灯夜)
    指元宵节的晚上。
      ▶宋·张元干《兰陵王》词:“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
      ▶《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却有箇波俏的女子,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