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中秋不见月》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意思:风帘淅淅漏灯痕,一个半秋光今晚分。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中秋不见月》

全文赏析

这首诗《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象并表达对嫦娥幽怨的深刻理解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风帘淅淅漏灯痕”,诗人以风帘淅淅之声带走了灯痕,形象地描绘了夜的静谧和深邃。灯痕被带走,意味着夜已深,人们已经入睡,世界暂时恢复了平静。 “一半秋光此夕分”一句,诗人将秋天的夜晚与秋天的早晨相比,表达了对秋夜短暂的遗憾。秋光被“分”为两半,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同时也为下文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 “天为素娥孀怨苦”一句,诗人将天想象为月中嫦娥孀居的怨苦,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赋予了秋夜以深厚的情感内涵。 “并教西北起浮云”一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景象,西北方的浮云聚起,使得秋夜的天空变得阴沉,进一步强化了秋夜的哀怨和冷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嫦娥孀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哀愁和无奈。诗人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深入人心,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秋光

    读音:qiū guāng

    繁体字:秋光

    意思:
     1.秋日的阳光。
      ▶唐·李商隐《商于》诗:“商于朝雨霁,归路有秋光。”
      ▶清·刘大櫆《吴氏节母墓志铭》:“悬皎日之秋光,倾岷江以涤也。”
     

  • 淅淅

    解释

    淅淅 xīxī

    [whistling (of wind,rain and snow)] 象声词,形容风声

    今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了

    引用解释

    1.象声词。风、雨声。 唐 李咸用 《闻泉》诗

  • 一半

    读音:yī bàn

    繁体字:一半

    短语:大体上 半

    英语:half

    意思:I
    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约得其半。
       ▶唐·李白《短歌行》:“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 风帘

    读音:fēng lián

    繁体字:風簾

    意思:(风帘,风帘)
    指酒帘,酒旗。
      ▶金·张建《答华阴宋先觉》诗:“风帘摇曳桥南酒,烟树溟濛渭北天。”

    解释:1.指酒帘,酒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