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毕少董翻经图》 榻上坐著一老子,右手秉笔祖左臂。

榻上坐著一老子,右手秉笔祖左臂。

意思:在床上坐着一个老先生,右手执笔祖左手臂。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题毕少董翻经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两位读书人的对话,一位是名叫宋生的儒生,一位是名叫李生的书生。他们坐在榻上,一位老者坐在他们中间,右手持笔,左手持书,正在思考着什么。老者似乎还未完成他的著作,心中有许多话想要告诉两位年轻的读书人。 宋生和李生正在讨论春秋和论语等经典,讨论如何解释和传授这些经典。老者想要呼唤小白和重耳,一同讨伐犬戎,尊奉周天子。然而,老者的想法似乎不被两位年轻的读书人所理解。 接着,老者开始讲述一些关于经书的细节,比如蚕妾不懂的事情,两位年轻的书生也未必能理解。他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对经典的热情和敬畏之心。 最后,老者提到自己将要完成经书的翻译并返回,但可能会因为战乱而被人遗忘。他回首看到两位年轻的书生已经分道扬镳,各自东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思的老者,他对于经典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于年轻一代的期待和感慨。它也表达了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深深忧虑。同时,它也揭示了社会变迁和战乱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对于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诗篇,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宋生把卷读且指,李生把卷问奇字。
榻上坐著一老子,右手秉笔祖左臂。
春秋论语训傅成未成,胸中有话颇欲告两生。
欲呼小白拉重耳,同讨犬戎尊帝京。
蚕妾不解事,两生未可语。
冬郎政儿痴,谁能复怜许。
翻经未了报归期,携书归来献玉墀。
胡沙满面无人识,回首两生斗南北。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秉笔

    读音:bǐng bǐ

    繁体字:秉筆

    英语:do the actual writing

    意思:(秉笔,秉笔)
    执笔。
      ▶《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梁·刘勰

  • 老子

    读音:lǎo zi

    繁体字:老子

    短语:父亲 爹 翁 大人 大 父 爷 爸 爹爹 爸爸

    英语:father

    意思:
     1.老年人自称。犹老夫。

  • 一老

    引用解释

    1.指年高德劭之人。《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子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遗一老。’”

    2.泛称老者。 唐 王维 《酬诸公见过》诗:“仰厠羣贤,皤然一老。” 宋 陈师道 《还里》诗:“向来千里聚,一老尚徜徉。”

    3.指元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