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罗隐南王章甫小集斋中说旧事偶成三首》 汉江秋净石粼粼,黄鹤楼高不见尘。

汉江秋净石粼粼,黄鹤楼高不见尘。

意思:汉江秋季净石粼粼,黄鹤楼高不见尘。

出自作者[明]袁宏道的《罗隐南王章甫小集斋中说旧事偶成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汉江秋净石粼粼,黄鹤楼高不见尘。今日楼台归劫火,眼中犹聚上楼人》是一首描绘黄鹤楼秋日景象的诗,同时也表达了对黄鹤楼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汉江秋净石粼粼”,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汉江秋天的景象。汉江在秋天的时候,水面平静,石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这一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景图,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黄鹤楼高不见尘”一句,诗人以黄鹤楼的高耸入云,暗示了其位于城市的高处,远离尘世的喧嚣。这句诗也暗示了黄鹤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了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今日楼台归劫火”一句,诗人表达了对黄鹤楼经历战火劫难后的重生。这一句既表达了对黄鹤楼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暗示了黄鹤楼作为文化古迹的重要性和价值。 最后,“眼中犹聚上楼人”一句,诗人描绘了黄鹤楼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和敬仰。这句诗表达了对黄鹤楼永恒魅力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传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秋日景象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汉江秋净石粼粼,黄鹤楼高不见尘。
今日楼台归劫火,眼中犹聚上楼人。
作者介绍 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关键词解释

  • 汉江

    读音:hàn jiāng

    词语解释

    ⒈  即“汉水”。

    ⒉  在朝鲜半岛中部。源于太白山脉西坡,注入黄海的江华湾。长514千米。流域面积3.4万余平方千米。兼有航运、灌溉、水力发电等综合效益。

  • 粼粼

    读音:lín lín

    繁体字:粼粼

    英语:clear; crystalline; rattle

    意思: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
      ▶《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粼粼。”
      ▶毛

  • 黄鹤楼

    解释

    黄鹤楼 Huánghè Lóu

    [Tower of Yellow Crane] 我国古代的著名楼观。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鹤)矶头。传说古仙人子安从此地乘鹤而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m

  • 鹤楼

    读音:hè lóu

    繁体字:鶴樓

    意思:(鹤楼,鹤楼)
    指黄鹤楼。
      ▶唐·白居易《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诗:“曾陪剑履升鸾殿,欲谒旌幢入鹤楼。”
      ▶明·乔世宁《送田郡博归汉阳》诗:“鹤楼闻尚在,仙侣好相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