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 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

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

意思:文书堆积体什么时候,学问荒芜无愧于古人。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

全文赏析

这首诗《城中二月不知春》是一首对生活的感慨,对未来的期待,对过去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首句“城中二月不知春,唯有东风满面尘”,描绘了城中二月的初春景象,寒冬刚过,春天的气息尚未完全浸染,而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暖,但同时,也感受到了春天的忙碌和生活的繁忙,尘土满面。这句诗既表达了初春的生机和生活的忙碌,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 “归意已随行客去,流年惊见柳条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反思。诗人意识到自己的归意已经随着行客而去,意味着他期待着未来的生活能够有所改变,有所提升。同时,他也对过去的生活进行了反思,通过看到柳条的新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表达了诗人的生活压力和对学问的愧疚。诗人感到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学问,感到愧对于古人。这既表达了诗人的生活压力,也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一顷稻田三亩竹,故园何负不收身”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希望拥有自己的稻田和竹林,这反映了诗人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不满,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对未来的期待,对过去的反思,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读来令人感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城中二月不知春,唯有东风满面尘。
归意已随行客去,流年惊见柳条新。
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
一顷稻田三亩竹,故园何负不收身。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何日

    引用解释

    哪一天;什么时候。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又吟曰:‘儂别去,泪双流,使我揉断离肠何日休。’” 刘大白 《各各作工》诗:“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么财东,什么雇佣,一样的人,阶级重重!无人不工,何日成功!”

    读音:hé rì

  • 古人

    读音:gǔ rén

    繁体字:古人

    短语:猿人 原始人 原人

    英语:(n) people from ancient times

    意思:
     1.古时的人。
      ▶

  • 学问

    读音:xué wèn

    繁体字:學問

    短语:

    英语:learning

    意思:(学问,学问)

     1.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干》:“君子学以聚之,问

  • 簿书

    读音:bù shū

    繁体字:簿書

    意思:(簿书,簿书)

     1.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
      ▶《周礼•天官•小宰》“八曰听出入以要会”汉·郑玄注:“要会,谓计最之簿书。”
      ▶宋·苏轼《谢秋赋试官启》:

  • 填委

    引用解释

    纷集;堆积。 汉 刘桢 《杂诗》:“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元夕》:“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餘里,锦绣填委,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清 龚自珍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讙,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填委塞户牖,居然 嘉庆 中故态。”《宋史·河渠志五》: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