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挽陈石遗翁长男公荆》 互为药误天难问,独许才强世所期。

互为药误天难问,独许才强世所期。

意思:互为药误天难问,只允许才能很强社会的期望。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挽陈石遗翁长男公荆》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一位年迈的父亲在战争年代思念儿子的痛苦,以及他和老伴相互安慰、相互支持的情景。 首句“残年未灭思儿泪”直接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深深思念,即使年岁已高,也无法消除这种思念。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今与而翁共此悲”中的“而翁”指的是诗人的老伴,两人共同承受着这种痛苦,形成了一种深深的共鸣。 “我只吞声延气息,而翁犹及费文辞”描绘了老人的内心状态,他只能默默地忍受,不敢大声哭,只是默默地延长呼吸,而老伴还在不断地安慰他。这种描绘非常生动,让人感受到了老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互为药误天难问”表达了两人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情感,他们就像彼此的“药”,虽然无法治愈思念儿子的痛苦,但可以相互安慰,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 “独许才强世所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老伴的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是被世界所期待的,他们将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 最后,“料得九冥怜二老,兵戈相望更何之”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他们相信上苍会怜悯他们,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他们可以过上平静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描绘老人思念儿子的痛苦和老两口的相互支持,表达了战争年代人们生活的艰辛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残年未灭思儿泪,今与而翁共此悲。
我只吞声延气息,而翁犹及费文辞。
互为药误天难问,独许才强世所期。
料得九冥怜二老,兵戈相望更何之。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天难

    读音:tiān nán

    繁体字:天難

    意思:(天难,天难)
    天降的灾难。
      ▶晋·潘岳《寡妇赋》:“嗟余生之不造兮,哀天难之匪忱。”

    解释:1.天降的灾难。

  • 强世

    读音:qiáng shì

    繁体字:強世

    意思:(强世,强世)
    劝勉世人。
      ▶汉·扬雄《法言•五百》:“或问:‘礼难,以强世?’曰:‘难,故强世。’”李轨注:“言礼事至难。难,可以强世使行。”

  • 所期

    读音:suǒ qī

    繁体字:所期

    意思:期望。
      ▶《梁书•王锡传》:“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
      ▶《南史•蔡约传》:“今用卿为近蕃上佐,想副我所期。”

    解释:1.期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