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百字令 儒宗》 三五归元至德纯,保合太和冲溢。

三五归元至德纯,保合太和冲溢。

意思:三五回元到德纯,保合太和冲击泛滥。

出自作者[元]王*的《百字令 儒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儒家圣人传道之德的,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圣人之道的高深与广大。 首句“圣人传道,执其中、妙在惟精惟一。”便点明了主题,描绘了圣人之道的核心——中庸之道,其中又以“惟精惟一”为妙。这里的“精”和“一”是儒家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代表着对真理的深入理解和专注追求。 “放则周流弥六合”描述了圣人之道的应用,他们能周游四方,传播知识,弥合天地之间的鸿沟。“卷则退藏于密”则描绘了圣人之道在无为中实现的效果,他们能收敛心神,深入事物的核心,使人无法察觉其存在,却能在无形中改变世界。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静里包皇极”这几句描绘了圣人修身的过程,他们通过深入理解事物,端正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道。在静谧中,他们能感受到宇宙的伟大法则,即“皇极”。 “居仁由义,应机不费毫力”进一步描述了圣人的品格,他们居住在仁爱之中,行事遵循正义,面对任何情况都不费丝毫力气。这展现了圣人的道德力量和智慧。 接下来的“四时天地同参,火符合候,默默存真息”描绘了圣人参与天地大道的场景,他们能与四季更替、阴阳调和一同参悟,默默地保持真实的呼吸,与天地合一。 最后,“三五归元至德纯,保合太和冲溢。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尽性穷端的”则描绘了圣人达到的极高境界,他们回归原始的至德,保持太和之气的涌动。他们的体用是一体的,无论微小还是显露,都能穷尽真理的终极之处。 “死生勘破,到头还是空寂。”这句话揭示了生死不过是自然规律,一切都归于寂静,体现了圣人对生死、对世界的超然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儒家圣人的道德和智慧,他们通过“惟精惟一”的中庸之道,与天地合一,达到尽性穷端的至高境界。他们的存在和行为都充满了意义和价值,他们的智慧和道德对世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圣人传道,执其中、妙在惟精惟一。
放则周流弥六合,卷则退藏于密。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静里包皇极。
居仁由义,应机不费毫力。
四时天地同参,火符合候,默默存真息。
三五归元至德纯,保合太和冲溢。
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尽性穷端的。
死生勘破,到头还是空寂。

关键词解释

  • 太和

    读音:tài hé

    繁体字:太和

    英语:Taihe county

    意思:亦作“大和”。
     
     1.天地间沖和之气。
      ▶《易•干》:“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

  • 至德

    引用解释

    最高的道德;盛德。《易·繫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论语·泰伯》:“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史记·商君列传》:“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荀君 清识难尚, 钟君 至德可师。”

    读音:zhì dé

  • 三五

    读音:sān wǔ

    繁体字:三五

    意思:I

     1.谓十五天。
       ▶《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 归元

    读音:guī yuán

    繁体字:歸元

    意思:(归元,归元)

     1.归还人头。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狄人

  • 和冲

    引用解释

    1.谦和淡泊。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五》:“﹝ 子由 亦云﹞我兄和冲,塞刚立柔。” 明 刘基 《招隐诗》:“冥冥絶思虑,默默全和冲。”

    2.古指天地气合以生万物的和气。 明 刘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诗:“胡为旱魃还肆虐,坐令毒沴伤和冲。”参见“ 和气 ”。

    读音:hé c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