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武昌西山(并叙)》 圣求尝作《元次山洼樽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

圣求尝作《元次山洼樽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

意思:圣人求曾作《元次山洼樽铭文刻的岩石,就为这首诗,请陛下要求同赋,应当留给当地人,使刻的铭文侧。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武昌西山(并叙)》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与友人邓公圣求同游寒溪西山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人生感慨和友情之深。 首句“春江渌涨蒲萄醅”,以春天的江水和葡萄酒醅为比喻,形容江水碧绿涨满,如葡萄酒般醇厚,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春意。接下来“武昌官柳知谁栽”,提到武昌的官道旁的柳树,不知是谁栽种的,给人一种历史悠远的感觉。 “忆従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诗人回忆起曾从樊口带着春酒,步行上西山寻找野梅的经历,这里的野梅象征着诗人的高雅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形容西山高耸,风驰电掣,仿佛能驾风飞行,表现出诗人的豪放情怀。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诗人与友人一同游玩,虽然困倦卧在九曲岭,但仍然提起衣裳独自走到吴王台,展现了诗人的坚韧和毅力。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诗人北望中原,只见落日低沉,黄埃满天,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堆。”归来后,诗人在亭前解下佩剑,面对的是苍翠的山崖和半入云涛的景象,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心境。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嘉祐中,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
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望,亦常往来溪山间。
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试馆职,与圣求会宿玉堂,偶话旧事。
圣求尝作《元次山洼樽铭》刻之岩石,因为此诗,请圣求同赋,当以遗邑人,使刻之铭侧。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
忆従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崔嵬。
同游困卧九曲岭,褰衣独到吴王台。
中原北望在何许,但见落日低黄埃。
归来解剑亭前路,苍崖半入云涛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山洼

    读音:shān wā

    繁体字:山窪

    意思:山中低洼的地方。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七章:“一堆一堆的死尸,堆满了山洼。”

    解释:1.山中低洼的地方。

    <

  • 岩石

    读音:yán shí

    繁体字:岩石

    短语:岩层

    英语:rock

    近义词:

    详细释义:构成地球外壳的矿物集合体。可分为火成

  • 因为

    读音:yīn wèi

    繁体字:因為

    短语:归因于 盖 坐

    英语:because

    意思:(因为,因为)
    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元·无名氏《锁魔镜》第四摺

  • 邑人

    解释

    邑人 yìrén

    [townspeople] 同邑的人

    率妻子邑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