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僧法和(一作送亮法师)》 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意思:通达事理的人心中没有停滞,其他地方都是家。

出自作者[唐]戎昱的《送僧法和(一作送亮法师)》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达士的视角,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状态。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赏析这首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可能是一首佛教偈颂,旨在表达佛教的智慧和真理。它可能是在一个寺庙或修行场所中,由一位修行有成的僧人或智者所写。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诗中的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无论身处何地,达士都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这种情感也体现了佛教修行中的一种境界,即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智慧的开悟,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象和语言。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这两句诗描绘了僧人们修行和讨论佛法的场景。翻贝叶代表着阅读经文,寻求真理;论法指莲花则代表着僧人们通过辩论和讲解佛法,深化对真理的理解。这些意象体现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环节。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这两句诗表达了修行者追求智慧和真理的过程。契真空义意味着领悟真理的空无之义,即一切皆空、无我、无执着的境界。开智慧芽则代表着通过修行和领悟,开启内心的智慧之芽,获得对真理的洞察和理解。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结尾部分。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于修行者来说,即使离开了故乡和熟悉的环境,仍然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真理和智慧的象征。飞锡代表着僧人们的游方修行,何外是恒沙则表达了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无尽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达士的心境、修行场景、追求智慧的过程以及修行者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境界。它体现了佛教的智慧和真理,也启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困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
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
作者介绍 戎昱简介
戎昱(rongyu)(744年~800年),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一说登进士第。肃宗上元至代宗永泰(760—766)间,来往于长安、洛阳、齐、赵、泾州、陇西等地。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元年(766)入蜀,见岑参于成都。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关键词解释

  • 达士

    读音:dá shì

    繁体字:達士

    英语:great scholar

    意思:(达士,达士)

     1.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
      ▶《吕氏春秋•知分》:“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 他乡

    解释

    他乡 tāxiāng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alien land]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引用解释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

  • 总是

    解释

    总是 zǒngshì

    [always] 永远地;无例外地

    引用解释

    1.总归是;全都是。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宋 黄公度 《青玉案》词:“霜桥月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