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自问行何迟》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意思:想到京国日,懒得放也是如此。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自问行何迟》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辞官返乡途中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喜悦之情。 首联“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点出了行程的漫长,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返乡迟缓的疑问。颔联“还乡无他计,罢郡有余资”,表达了作者辞官的原因,即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是因为辞去郡守的职位而有了足够的资金返乡。这两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乡的向往。 颈联“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不追求富贵,也不为生活的困难而忧虑。这两句诗也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接下来的几联,作者详细描述了返乡途中的所见所闻,如“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这些描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悠然自得的心态。同时,这些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喜悦之情。 最后,作者反思了自己在京城的懒散生活,并以此对比返乡途中的自在生活。这表明作者已经认识到官场的束缚和生活的压力,并愿意追求更加自由、舒适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满足。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余资。
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如斯

    读音:rú sī

    繁体字:如斯

    英语:like that; such

    意思:如此。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明·郎瑛《七修类稿•奇嚯三•代死失火》:“苟谓

  • 想到

    解释

    想到 xiǎngdào

    [think of;call to mind] [脑子里] 有一个想法;[心里] 产生一个想法

    当他看见那座房子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他的老家

    读音:xiǎng dào

    <

  • 京国

    读音:jīng guó

    繁体字:京國

    意思:(京国,京国)
    京城;国都。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我公实嘉,表扬京国。”
      ▶唐·牟融《赠韩翃》诗:“京国久知名,江河近识荆。”
      ▶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