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遂发心。
意思:大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便发心。
出自作者[唐]皇甫冉的《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一作刘长卿诗》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简洁而富有感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晚年的生活和心境。
首联“晚节闻君趋道深,结茅栽树近东林。”描绘了修行者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这里的“趋道深”可以理解为对修行之道深深的追求和领悟,“结茅栽树”则描绘了修行者简朴而自然的生活方式,他靠近东林种植树木,过着一种接近大自然的生活。
“大师几度曾摩顶,高士何年遂发心。”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者的身份和修行经历。他可能曾经得到过大师的指点,甚至接受过摩顶,这是一种佛教修行中的仪式。而“高士”则暗示他可能曾经有过出世的经历,或者有着高尚的品质和追求。
“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这两句诗描绘了周围的环境,晚上三更时分,北渚传来大雁的叫声,西城万里之外,捣衣声传来,带着寒意,这进一步展示了修行者所处的环境和他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修行的执着。这里,“支公”和“玄度”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他们可能有着相似的修行经历和追求。作者因为思念他们,只能坐下来独自吟唱。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修行者在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对朋友的思念,表达了他对修行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洁,富有诗意,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