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旃檀有口不解说,非说之说三十二相全。
意思:莫道檀香有口不解释,并不是说他对三十二相全。
出自作者[宋]家铉翁的《为旃檀像赋》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佛教的深度思考和感悟,通过描绘旃檀佛像与释迦牟尼佛像的关系,以及人与镜、木人与形像等比喻,表达了对佛教真理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了稽首古旃檀,曾共释迦语。旃檀释迦面目本来同,真身幻身何事相尔汝。这是对旃檀佛像和释迦牟尼佛像的描绘,强调了他们的本质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真身幻身何事相尔汝,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真理的理解,即真身是真理,幻身是表现形式,两者并不矛盾。
如人对镜照形像,拱兮揖兮若宾主。这是对旃檀佛像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佛像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须臾人去镜亦空,尔影我形两无睹。这是对这种关系的进一步阐述,指出人离开后,镜中形像也随之消失,佛像与人的形象也变得模糊不清。
木人漂流宇宙间,神通妙用归何许。这是对佛教真理的进一步阐述,强调了佛教真理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神通妙用。万人从渠索释迦,求福有时与福遇。这是对佛教的福报观念的描绘,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寻求佛教真理来获得福报。
佛如明月行太空,向曙俄然不知处。痴人竞向波间觅,波间本非月所住。这是对佛教真理的进一步阐述,强调了佛教真理如同明月行太空,人们应该放下执着,追求真理而不是外在的东西。
最后,真邪幻邪两忘言,如来无来亦无去。这是对佛教真理的总结,强调了真幻两忘、如来无来无去的特点,即佛教真理超越语言和形式,无法用言语表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教智慧的赞美。通过描绘旃檀佛像与释迦牟尼佛像的关系、人与镜、木人与形像等比喻,作者强调了佛教真理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神通妙用等特点。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追求真理和福报的赞美,以及对放下执着、追求超越的追求。这首诗充满了对佛教智慧的敬畏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