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曼殊赴江户余适皖城写此志别》 春申浦上离歌急,扬子江头春色长。

春申浦上离歌急,扬子江头春色长。

意思:春申君浦上离歌急,扬子江岸春色长。

出自作者[现代]陈独秀的《曼殊赴江户余适皖城写此志别》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春申浦和扬子江为背景,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句“春申浦上离歌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急促的离歌在春申浦上飘荡,给人以悲伤和不舍的感觉。春申浦是黄浦江的别称,通常用来指代上海地区。这里诗人用“离歌急”来形容离别的氛围,使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哀愁和痛苦。 第二句“扬子江头春色长”则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色,扬子江头的春色长久,给人以希望和期待。扬子江是中国长江的下游,是诗人即将离开的地方。这里的“春色长”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第三句“此去凭君珍重看”是诗人的嘱托,也是对朋友的祝福。诗人离开后,希望朋友能够好好珍惜眼前的春色,不要辜负了大好时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期望,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 最后一句“海中又见几株桑”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诗人离开后,不知道再次回到扬子江头时,那里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句话既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它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诗,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春申浦上离歌急,扬子江头春色长。
此去凭君珍重看,海中又见几株桑。
作者介绍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关键词解释

  • 春申

    读音:chūn shēn

    繁体字:春申

    意思:
     1.指春申君。
      ▶《荀子•成相》:“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
      ▶汉·贾谊《过秦论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

  • 江头

    引用解释

    江边,江岸。 隋炀帝 《凤艒歌》:“三月三日向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 唐 姚合 《送林使君赴邵州》诗:“江头斑竹寻应遍,洞里丹砂自採还。” 元 沉禧 《一枝花·咏雪景》套曲:“这其间江头有客寻归艇,我这里醉里题诗漫送程。” 苏曼殊 《碎簪记》:“又明日为十八日,友人要余赴江头观潮。”

    读音:jiā

  • 离歌

    读音:lí gē

    繁体字:離歌

    意思:(离歌,离歌)
    伤别的歌曲。
      ▶南朝·梁·何逊《答丘长史诗》:“宴年时未几,离歌倏成赋。”
      ▶唐·骆宾王《送王赞府上京参选赋得鹤》:“离歌凄妙曲,别操绕繁絃。”

  • 色长

    读音:sè cháng

    繁体字:色長

    意思:(色长,色长)
    宋·元教坊司管理乐工的属官。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色有色长,部有部头。”
      ▶《宋史•乐志十七》:“教坊,本隶宣徽院,有使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