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西山有单鹄行》 两鸟竟分飞,鸣声动行人。

两鸟竟分飞,鸣声动行人。

意思:两鸟竟然分别,鸣叫声动行人。

出自作者[宋]范成大的《西山有单鹄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鹄自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高飞远行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孤鹄的邂逅,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江边的生活,与稻粱谋生的鸥鹭为伍,朝暮在枫叶芦花间游荡,虽然环境艰苦,但心中却充满了对温暖的渴望。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接着,诗人遇到了孤鹄,这只孤鹄的羽毛美丽,飞翔在云海之间,让诗人感到羡慕和向往。诗人与孤鹄的邂逅,让他感受到了自由和美好的力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高飞的渴望,希望像孤鹄一样,翱翔在天空中,饮着颢露滋、吃着晴霞暾,感受着自由的快乐。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希望在春天到来时,能够与孤鹄一起飞翔在秋旻之上。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犹豫,如果孤鹄愿意,他希望能够跟随孤鹄去往关山,但同时也担心关山阻隔,无法实现愿望。这种矛盾的心理,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犹豫。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孤鹄自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犹豫。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西江有单鹄,托身万里云。
猥为稻粱谋,堕此鸥鹭群。
朝游枫叶杪,暮宿芦花根。
怀安浦漵暖,忘记云海宽。
忽有孤征鸿,惊飞落江滨。
眼明见黄鹄,邂逅倾情真。
羽毛虽不同,意气颇相亲。
言鹄有六翮,何不高飞翾?
水鸟不足群,朝暮徒嘲喧。
相将乘风去,一上盘秋旻。
渴饮颢露滋,饥吸晴霞暾。
方知翅翎俊,可以凌埃尘。
东风昨解冻,春光暖如薰。
阳鸟当北乡,行止儵已分。
傥欲相逐去,关山隔吴秦。
两鸟竟分飞,鸣声动行人。

作者介绍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关键词解释

  • 鸣声

    读音:míng shēng

    繁体字:鳴聲

    意思:(鸣声,鸣声)
    唿声;叫声。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鸣声相应,仇偶相从。人由意合,物以类同。”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或宾客盈坐,鸣

  • 行人

    读音:xíng rén

    繁体字:行人

    短语:客 游子 客人 行者 旅客 行旅

    英语:pedestrian

    意思:I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 飞鸣

    读音:fēi míng

    繁体字:飛鳴

    意思:(飞鸣,飞鸣)

     1.边飞边鸣。
      ▶晋·潘岳《射雉赋》:“越壑凌岑,飞鸣薄廪。”
      ▶宋·苏轼《后赤壁赋》:“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