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临江仙·不与群芳争绝艳》 眼明浑未见,弦管莫惊催。

眼明浑未见,弦管莫惊催。

意思:眼睛明亮浑不见,弦管没有惊催。

出自作者[宋]叶梦得的《临江仙·不与群芳争绝艳》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寒梅的诗,通过对寒梅的描绘,表现出诗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不与群芳争绝艳”,直接点明寒梅的特性,即不与群芳争奇斗艳,独树一帜。这一特性,实际上也是诗人自身性格的写照,他并不追求繁华热闹,而是更倾向于特立独行,这种特性在诗人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化工自许寒梅”一句,诗人将寒梅比作自然之工——化工的手中所创造的杰作,以此凸显其珍贵。这里也暗含了诗人对寒梅的赞赏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一枝临晚照歌台。眼明浑未见”,描绘了寒梅在晚照下的美丽,进一步烘托出寒梅的高洁和坚韧。这里的“一枝”和“浑未见”都表现出诗人的惊喜和期待,他期待着寒梅的出现,就像期待生活中的美好一样。 “弦管莫惊催”一句,诗人用弦管来比喻外界的干扰,暗示自己对于外界的喧嚣和纷扰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寒梅的喜爱和保护之心。 接下来的“记取刘郎归去路,千里应话天台”两句,诗人以刘郎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寒梅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这里的“天台”也是诗人的故乡,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最后两句“酒阑不惜更重陪。夜寒衣袂薄,犹有暗香回”,描绘了诗人与寒梅共饮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寒梅的喜爱之情已经到了无法割舍的地步。即使在寒冷的夜晚,衣袖也感到有些单薄,但诗人仍然感到满足,因为寒梅的暗香仍然萦绕在他的身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寒梅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坚韧、独立、故乡等主题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
一枝临晚照歌台。
眼明浑未见,弦管莫惊催。
记取刘郎归去路,千里应话天台。
酒阑不惜更重陪。
夜寒衣袂薄,犹有暗香回。
作者介绍 寇准简介
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一说祖籍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为宋代名臣叶逵之后。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关键词解释

  • 眼明

    引用解释

    1.眼力好;看得清楚。 唐 白居易 《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诗:“头白喜抛黄草峡,眼明惊坼紫泥书。” 宋 陆游 《新辟小园》诗之二:“眼明身健残年足,饭软茶甘万事忘。”

    2.犹眼红。激怒的样子。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3.方言。羡慕。 韩起祥 《刘巧团圆》:“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