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崝庐楼夜》 荒荒墓旁庐,去住自移世。

荒荒墓旁庐,去住自移世。

意思:荒荒墓旁庐,去住自己改变世界。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崝庐楼夜》

全文创作背景

《崝庐楼夜》是陈三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清朝末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 在那个时代,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陈三立作为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的诗人,深感国家的危难和民族的苦难,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歌。 在《崝庐楼夜》中,陈三立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思考。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悲伤和愤懑之情,同时也展现了陈三立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争精神。 总之,《崝庐楼夜》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鲜明时代特色的诗歌,也是陈三立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灵峰俯招人,老惫久乃至。
荒荒墓旁庐,去住自移世。
拂拭网丝榻,敢忘鼠衔泪。
暝色接江海,渺然一身寄。
缺月生楼头,光浮万松气。
浸入苍烟窟,变灭荡层吹。
野水出蛙声,共我肝肠沸。
环环众壑影,漾漾孤灯味。
竹丛把茗碗,露下湿秋思。
窥廊夔魅空,冷抱星辰睡。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荒荒

    读音:huāng huāng

    繁体字:荒荒

    意思:I

     1.惊扰貌。荒,通“慌”。
       ▶《宣和遗事》前集:“当初只为五代时分,天下荒荒离乱,朝属梁而暮属晋,干戈不息。”
       ▶元·关汉卿《单刀会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