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暮春过宗武》 (冯蒿翁来游余与君皆去白下未及相见)

(冯蒿翁来游余与君皆去白下未及相见)

意思:(冯蒿老翁来游览我和你都去白下还没来得及见面)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暮春过宗武》

全文赏析

这首诗《海尾江头各自还,车音绕郭觅溪湾。
倚墙花尽蜂犹恋,隔院苔寒鼠亦闲。
放棹已迷桃叶渡,读书疑对敬亭山。
尊前老宿违摩腹,唾落零晴断雨间。》是作者冯蒿翁在白下(南京)游玩时,未能见到作者而作的一首诗。 首联“海尾江头各自还,车音绕郭觅溪湾。”描绘了作者和冯蒿翁身处两地,各自回家的场景。作者驾车在城中寻找溪湾,表达了归途的忙碌和寻找的迫切;而冯蒿翁则可能乘船在江上漂泊,寻找归途。这一联通过描绘不同的交通方式,展现了各自归途的艰辛和孤独。 颔联“倚墙花尽蜂犹恋,隔院苔寒鼠亦闲。”进一步描绘了归途中的孤独和寂寞。作者在归途中看到墙边的花已经凋谢,但蜜蜂仍在恋恋不舍地飞舞,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而隔院的苔藓中老鼠也显得悠闲自在,更增添了归途的寂寥之感。 颈联“放棹已迷桃叶渡,读书疑对敬亭山。”描绘了作者在归家途中的感受。作者在船上放棹时已经迷失了桃叶渡,暗示了归途的迷茫和困惑;而读书时却疑似对敬亭山,表达了对家乡敬亭山的思念和向往。这一联通过描绘迷茫和思念,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尾联“尊前老宿违摩腹,唾落零晴断雨间。”描绘了作者与冯蒿翁的对话场景。尊前老宿(指老一辈的人)已经离开了,但仍然可以听到他摩腹的声音(暗示了老人的悠闲生活),唾落(指说话)零晴断雨间(暗示了对话的愉快和轻松)。这一联通过描绘对话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冯蒿翁的热情和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绘归途中的孤独、寂寞、迷茫、思念和对话场景等情感和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友人的热情和期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海尾江头各自还,车音绕郭觅溪湾。
倚墙花尽蜂犹恋,隔院苔寒鼠亦闲。
放棹已迷桃叶渡,读书疑对敬亭山。
尊前老宿违摩腹,唾落零晴断雨间。
(冯蒿翁来游余与君皆去白下未及相见)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白下

    读音:bái xià

    繁体字:白下

    意思: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
      ▶唐移金陵县于此,改名白下县。后因用为南京的别称。
      ▶《北齐书•颜之推传》:“经长干以掩抑,展白下以流连。”
      ▶宋·黄庭坚

  • 未及

    读音:wèi jí

    繁体字:未及

    英语:there\'s not enough time; it\'s too late; not touch upon; leaveunmentioned; origin

    意思:

  • 相见

    读音:xiāng jiàn

    繁体字:相見

    英语:meet each other

    意思:(相见,相见)
    彼此会面。
      ▶《礼记•曲礼下》:“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