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何以然,携却山僧去。
意思: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带着向后山僧人去。
出自作者[宋]周弼的《韬光庵》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林中神秘力量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向往。
首段“谷鸟与我言,怨杀白太传”,诗人以鸟的口吻表达了对山林中神秘力量的不满和怨恨,暗示了山林中隐藏着强大的力量,让人无法抗拒。接着“借问何以然,携却山僧去”,诗人借问为何会有这样的神秘力量,答案竟然是山僧离去后留下的痕迹,进一步揭示了山林中神秘力量的存在。
“山僧未去时,前盘一尾蛇,后踞一头虎”,诗人描绘了山僧未离去时的场景,山林中盘踞着一条蛇和一头虎,吸云啸风绕窗户,生动地描绘出山林中神秘而强大的力量。
“山僧已去了,鹤来踏翻藤,猿到拗折树,乱筱枯柴塞行路”,诗人描述了山僧离去后的场景,鹤、猿等动物踏翻藤蔓、拗折树木,乱筱枯柴塞满道路,进一步揭示了山林中神秘力量的影响。
“抑将庐于嵩高之阳,温洛之浒”,诗人表达了对在嵩山之阳、温洛之滨定居的向往,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诸天散花复呵护,抑将慕羶逐臭”,诗人对山林中的神秘力量既敬畏又向往,既想在嵩山之阳、温洛之滨定居,又想慕求其神秘力量,驱逐邪恶。
“荒台兮尚存,破屋兮如故”,诗人感叹山林中的遗迹荒台和破败的房屋依然存在,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历史悠久。
最后“世间万事谁始终,极目寒江起烟雾”,诗人以寒江起烟雾为象征,表达了对世间万事变幻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山林中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