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柏梁诗》 平理请谳决嫌疑。

平理请谳决嫌疑。

意思:审理请求审判决嫌疑。

出自作者[汉]刘彻的《柏梁诗》

全文创作背景

《柏梁诗》是汉武帝刘彻创作的一首杂言诗。它的创作背景与汉武帝大兴土木建造柏梁台有关。元鼎二年(前115年),柏梁台落成,汉武帝在台上设宴摆酒,宴请臣子,并让他们每人作一句诗,最终凑成了一首二十六句的联句,句句押韵,被称为“柏梁台联句”,这首诗就是《柏梁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日月星辰和四时。
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
总领天下诚难治。
和抚四夷不易哉。
刀笔之吏臣执之。
撞钟伐鼓声中诗。
宗室广大日益滋。
周卫交戟禁不时。
总领从官柏梁台。
平理请谳决嫌疑。
修饰与马待驾来。
郡国吏功差次之。
乘舆御物主治之。
陈粟万石扬以箕。
徼道宫下随讨治。
三辅盗贼天下危。
盗阻南山为民灾。
外家公主不可治。
椒房率更领其材。
蛮夷朝贺常会期。
柱枅欂
作者介绍 刘彻简介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影响。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关键词解释

  • 嫌疑

    读音:xián yí

    繁体字:嫌疑

    短语:疑 猜忌 嘀咕 难以置信 疑神疑鬼 疑虑 打结 存疑 信不过

    英语:suspicion

    意思:
     1.疑惑难辨的

  • 平理

    读音:píng lǐ

    繁体字:平理

    意思:I
    谓公平处理;治理有序。
       ▶《东观汉记•刘祐传》:“祐到,摧其权强,平理冤结,政为三河表。”
       ▶《南史•齐纪论》:“机事平理,职贡有恒,府藏内充,人鲜劳役

  • 请谳

    读音:qǐng yàn

    繁体字:請讞

    意思:(请谳,请谳)
    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称为“请谳”。
      ▶汉·王充《论衡•定贤》:“事之难者莫过于狱,狱疑则有请谳。”
      ▶《隋

  • 决嫌

    读音:jué xián

    繁体字:決嫌

    意思:(决嫌,决嫌)
    判断疑惑难明之事。嫌,嫌疑。
      ▶晋·葛洪《抱朴子•省烦》:“踌躇岐路之衢,愁劳群疑之薮,煎神沥思,考校叛例,尝有穷年竟不豁了,治之勤苦,决嫌无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