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意思: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逍遥堂会宿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彭城(今江苏徐州)避暑时,怀念友人所作。前两句写景,点明这次友人夜谈的环境,同时交代了友人飘泊的生涯。后两句抒情,诗人误以为友人回来了,惊喜;不知他还在彭城漂泊。
首句“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逍遥堂是堂名,故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西夏楼门街南的临街官邸。千寻木,即千寻树,传说中楚王游高唐(在今湖北)梦见与之交接的“巫山神女”,临别时说:“吾不害子,而使我在茂林修竹中。”(见《神女传》)“修竹”即“千寻木”,都是高耸入云之物。此句大意是说,在逍遥堂后面有一株千寻大树,每每夜半,它伴随着风雨声摇曳,发出一片声响。它长年陪伴着友人度过许多个夜晚,而今又送他漂泊在异乡他郡。它成了友人漂泊生涯的见证。
次句“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对床谈心本是人生一大乐事。特别是夜雨潇潇或秋风瑟瑟,促膝对床谈心,那旧日约言的温馨就更显出友情的可贵。然而如今诗人却喜错床头,误以为友人按旧约回到彭城来了;殊不知他仍在彭城漂泊。“喜”字包含了诗人对友归的喜悦之情,“不知”则点明诗人得知友仍漂泊彭城的现实。从“误喜”到“不知”,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怀念。
这首诗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作者抓住“千寻木”这一形象来表现友人的生涯,用“长送风雨声”来表现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之悲苦;用“对床”和“旧约”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怀念之情。全诗感情真挚,语短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