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精忠日月光,恨无麟笔写堂堂。
意思:千古精忠日月的光辉,遗憾的是没有麟笔写堂堂。
出自作者[宋]洪光基的《挽叠山先生》
全文赏析
《挽叠山先生》是宋代诗人洪光基创作的一首挽词。这首诗是洪光基为了悼念他的老师、南宋著名文学家、抗元名臣谢枋得而作。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他因坚决主张抗元,被贬谪至福建建宁府浦城县。
这首诗的首联“此日老法从,当年行秘书”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其中,“老法从”指谢枋得曾任江西信州司法参军,“行秘书”指谢枋得曾任江西信州行中书省参议。这两句诗通过回忆老师曾经的职位和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第二联“云无出山志,松有凌云姿”则通过对云和松的比喻,赞美了谢枋得的高洁品质和崇高气节。其中,“云无出山志”比喻谢枋得虽然身在官场,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权势所动;“松有凌云姿”则比喻谢枋得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着崇高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
第三联“大海渺云涛,中流屹砥柱”则通过对大海和砥柱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谢枋得坚定不移地支持抗元事业的赞扬。其中,“大海渺云涛”比喻当时抗元斗争形势严峻;“中流屹砥柱”则比喻谢枋得在抗元斗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最后一句“岁晚仍多难,先生死亦荣”,则表达了作者对谢枋得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的赞扬。其中,“岁晚仍多难”指当时南宋王朝面临覆灭的危险;“先生死亦荣”则表示即使谢枋得最终壮烈牺牲,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总之,《挽叠山先生》这首诗通过对谢枋得生平事迹的回忆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对老师崇高品质、坚定信念的敬仰之情。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宋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