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原宪贫非病,莫问琴张达是闻。
意思:从知道原宪贫穷不是病,莫问琴张达是闻。
出自作者[宋]陶梦桂的《次韵汪子与》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赠书痴僧》,作者通过描绘一位痴迷于书籍的僧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己的珍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赏析:
“生来骨相不如人,那更心空似此君。”这两句诗描绘了僧人的外貌和内心世界。骨相不如人,表达了作者对僧人并不出众的外貌的惋惜,同时也暗示了僧人内在的丰富精神世界。心空似此君,则表达了作者对僧人内心世界的赞美,他似乎没有任何牵挂和束缚,完全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
“一见好书惟恐尽,每逢佳客怕言分。”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对书籍的痴迷程度。他一旦见到好书,就唯恐它读完,表现出他对书籍的珍视和热爱。每逢佳客来访,他却又害怕与他们交谈,因为这可能会中断他对书籍的专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既表现了僧人对书籍的痴迷,也表现了他对知己的珍视。
“自知原宪贫非病,莫问琴张达是闻。”这两句诗表达了僧人对贫穷生活的态度。他自认为像原宪一样贫穷并不是病,这表现出他对贫穷生活的淡然处之。同时,他也不追求琴张那样的显赫地位和声名,他更重视的是与书籍和知己的交流。
“吟罢不知身已老,莫教万里净无云。”最后两句诗描绘了僧人生活的另一面,他吟诗作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却不知不觉已经步入老年。这里再次强调了他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己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淡然处之。最后一句更是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尘世喧嚣,独自吟诗作赋,直到生命的尽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痴迷于书籍的僧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己的珍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淡然处之和对自由的向往。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