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情诗其十六》 昨趁夜色赴幽期,鹅羽纷纷晓来迷。

昨趁夜色赴幽期,鹅羽纷纷晓来迷。

意思:昨天趁着夜色去囚禁期,鹅羽纷晓来迷惑。

出自作者[清]仓央嘉措的《情诗其十六》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昨趁夜色赴幽期,鹅羽纷纷晓来迷。两行屐痕深雪里,教人如何不得知》是一首描绘冬日雪中场景的诗,它通过生动的描绘深夜赴约、雪中迷路、脚印深陷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雪夜浪漫经历的怀念和对当时情境的深刻记忆。 首句“昨趁夜色赴幽期”,诗人用“夜色”和“幽期”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一个浪漫而神秘的夜晚。夜色深沉,诗人迫不及待地赴约,展现出他的热情和急切。 “鹅羽纷纷晓来迷”描绘了清晨雪后的景象,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大地被雪覆盖,诗人早晨醒来,却迷失了方向。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雪的厚重和广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雪后世界的惊叹和迷恋。 “两行屐痕深雪里”是诗中的另一亮点。诗人脚印深深印在雪地里,这一细节描绘出他在雪中行走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这次约会的重视和期待。 “教人如何不得知”是诗人的自问,也是对当时情境的反思。诗人因为过于投入约会而忘记了天气变化,以致于在雪中迷失方向,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情境的懊悔和遗憾,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这次约会的珍视和怀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冬日雪中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浪漫经历的怀念和对当时情境的深刻记忆。诗中的细节描绘和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昨趁夜色赴幽期,鹅羽纷纷晓来迷。
?两行屐痕深雪里,教人如何不得知??
作者介绍 仓央嘉措简介
仓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门巴族,六世达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废,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诗歌,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

关键词解释

  • 幽期

    引用解释

    1.隐逸之期约。《文选·谢灵运<富春渚>诗》:“平生协幽期,沦躓困微弱。” 吕延济 注:“往时已有幽隐之期,但以沉顿,困於微弱,常不能就。” 南朝 梁 沉约 《答沉麟士书》:“冀幽期可託,克全素履。”

    2.隐秘或幽雅的约会。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 石 ( 黄石公 )幽期而知贤, 张 ( 张良 )揣景而示信。”

  • 晓来

    读音:xiǎo lái

    繁体字:曉來

    意思:(晓来,晓来)
    天亮时。
      ▶唐·杜甫《偪侧行赠毕四曜》:“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
      ▶宋·王安国《清平乐》词:“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遶天涯。”

  • 夜色

    读音:yè sè

    繁体字:夜色

    短语:曙色 暮色

    英语:the shades

    意思:
     1.犹夜光。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才非不杰也,主非不明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