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效进士作三年通一经》 谁能通一艺,真不负三年。

谁能通一艺,真不负三年。

意思:谁能够精通一种经书,真不负三年。

出自作者[宋]吕祖谦的《效进士作三年通一经》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的读书生活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首联“岁月去如矢,横经徒慨然”,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描绘了读书的无奈和感慨。岁月如箭,时光飞逝,而读书却只能徒然感慨,无法把握时间,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无奈和读书的无力感。 “谁能通一艺,真不负三年”是对读书的期望和感慨。诗人希望有人能够精通一门技艺,真正不辜负三年的苦读。这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执着和期望,也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赞美和敬意。 “用意窥园外,收功刻楮边”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和探索。诗人认为,学问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在于从生活中领悟,从实践中获得。在读书之余,应该注重实践和探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幽光回蠹简,新意出陈编”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书的重新发现和解读。蠹简指被虫蛀蚀的书籍,诗人从中发现了被遗忘的智慧和知识,这体现了诗人的学术眼光和探索精神。 最后,“同声不同调,叹息伯牙弦”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声音和不同观点的叹息。在学术研究中,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是不可避免的,但诗人仍然希望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追求学问的进步。 整首诗以读书生活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学术眼光和探索精神。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无奈感、对学问的追求、对古书的重新发现和解读以及对不同声音和不同观点的叹息,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岁月去如矢,横经徒慨然。
谁能通一艺,真不负三年。
用意窥园外,收功刻楮边。
幽光回蠹简,新意出陈编。
上相黄金重,诸儒白首鲜。
同声不同调,叹息伯牙弦。

关键词解释

  • 通一

    读音:tōng yī

    繁体字:通一

    意思:谓融通为一。
      ▶汉·贾谊《新书•道德说》:“外内通一,则为得失。”
      ▶唐·陆龟蒙《复友生论文书》:“《礼》《乐》二记,虽载圣人之法……未能通一纯实,故时有龃龉不安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