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闻夜砧》 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意思:八月九日正长夜晚,千声万声没有了时间。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闻夜砧》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捣帛的诗,通过秋夜捣帛的声音,表达了思妇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首句“谁家思妇秋捣帛”提出了问题,让读者产生了悬念,接着通过“月苦风凄”的描写,营造了秋夜的凄凉氛围,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的孤独和苦闷。在“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中,诗人通过“长夜”和“千声万声”的描写,强调了思妇捣帛的辛劳和不停的劳作,让读者感受到了她的孤独和无助。 最后三句“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中,诗人用“应到天明头尽白”来形容思妇因思念和劳作而一夜白发,同时通过“一声添得一茎丝”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了思妇的悲苦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思妇捣帛的描写,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生活。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贴切的比喻,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谁家思妇秋捣帛?
月苦风凄砧杵悲。
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九日

    读音:jiǔ rì

    繁体字:九日

    英语:ninth

    意思:
     1.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尧使后羿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

  • 长夜

    读音:cháng yè

    繁体字:長夜

    英语:long night; eternal night

    意思:(长夜,长夜)

     1.漫长的夜。
      ▶《楚辞•九章•悲回风》:“终长夜之曼

  • 正长

    读音:zhèng cháng

    繁体字:正長

    意思:(正长,正长)

     1.谓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
      ▶《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
      ▶《谷梁传•僖公十九年》:“上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